我偷偷開始日更了

最近我偷偷開始每天寫文章,並已經日更第 7 天了。

因為怕自己撐不過三天就放棄,太丟臉,所以也沒提前跟任何人說,說做就做。

為什麼要日更

讀了無數自我成長書,道理其實都很簡單:

既然我喜歡寫作,而且多寫作有那麼多好處,那我就應該天天做。

Ali Abdaal 在他很貴的 Youtube 課程裡也說過類似「做 Youtuber 必須要週更」的話。寫文章比做 Youtube 簡單那麼多,所以,做 Blogger,就該日更!

但做起來很難。我總有一堆藉口:沒時間、沒靈感、沒人看幹嘛寫。

最誠實的理由?我懶。

但最近有三件事,讓我覺得該來試試看日更。

1. 日更鼻祖和日更的漣漪效應

超佩服好和弦 Wiwi,能夠日更超過一年。自從有一次不小心經過他的網站後,並且發現他竟然是日更後,現在每天早上我都會點開他的網站,因為知道一定有新文章。這種「今天 Wiwi 一定有更新」的信任感,我也想要。哪怕只有一個讀者。

寫信問 Wiwi 他是怎麼做到的,他說:

每天貼文的「契機」嗎?我覺得應該是因為大型語言模型耶!如果沒有它們的話,日更對我來說就太累、太燒腦了。但用了 LLM 之後,我就只要把頭腦裡的感覺「亂寫」出來就好了…我就是把它當作抒發心情的社群媒體用而已,不要太糾結於文章一定要很有內容或很長,就比較容易持續更新了。

太強啦。我也沒有社群媒體,所以可以把我的網站當成社群媒體來用。AI 真的讓我這種懶人沒藉口了

更有趣的是,在 Wiwi 的 Blog 上認識到,影響他最深的是 Seth Godin——至今日更超過 1000 多天、寫了 21 本書的超級強者。而 Seth 正是幫 Derek Sivers 出版第一本書的人。Derek 和 Wiwi 又深深影響了我。

這難道就是日更的漣漪效應嗎?我願意當這個漣漪的末端,被影響並開始行動。

說不定哪天我也可以影響別人呢?那感覺一定很爽!

但這件事只是讓我開始猶豫。我很喜歡猶豫。

2. 錯過的鐵人賽和出書夢

最近手賤去看 Analytics,發現 Huli 在他寫的半科學退休手冊提到我的「把自己開除掉!」的佛系投資法。然後間接看到他靠參加 ITHome 鐵人賽出了兩本書

30 天寫 30 篇關於同一個標題的文章,聽起來瘋狂但超級酷。寫完感覺就有一本書的雛形了。可惜鐵人賽已經過了。

而且我對傳統出版沒興趣。如果我要出書,我想像偶像們一樣獨立出版,全部自己來,就算只是小小的電子書也好。

不過以上這些都是不做的藉口。嘴裡說想當作家,實際在看 Netflix。(而且最近還訂閱了 Disney Plus 和 Apple TV!)。

不能再這樣下去。這時,我突然意識到,**我想要的好像只是輸出,而不是參賽或獎項。所以我完全可以辦只有我自己參加的鐵人賽。**然後,多寫一些文章,把它們拼在一起,不就是本小書了嗎?

3. 《Tiny Experiments》的啟發

這個月剛好在讀《Tiny Experiments》這本書(我預測台灣出版後會像《原子習慣》一樣爆紅,而且是同一個出版社和編輯團隊)。如果《Tiny Habits》已經在台灣被翻譯成《設計你的小習慣》,那我就來大膽預測一下這本書會被翻譯成《設計你的小實驗》。

核心概念:與其逼自己像《原子習慣》裡說的那樣養成終身好習慣(聽起來就勸退),不如來做些短期實驗。實驗結束後再復盤,不用害怕失敗,重點是假設是否成立和實驗中學到的經驗。

如果要我像結婚那樣一輩子日更,那真的是 Alexander(壓力山大)。但如果只是約會一下,「試試看」四週看看效果?這我好像可以。

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因為最近陪小朋友看太多迪士尼,這三件事加起來,讓我腦海頓時浮現《獅子王》裡 Mufasa 在天上對 Simba 精神喊話的畫面

好像冥冥之中,無數的人在天上喊著:「該試試看日更了!」

於是我設計了自己的小實驗。

我的日更小實驗

假設:我有足夠的想法和時間維持日更,並且會喜歡這麼做。日更能讓我更快累積文字和觀眾,並能更快推出自己的小電子書。

實驗:週一到五各寫一篇,連續四週,共 20 篇。週末要不要寫看情況和心情。

時間:10/13 - 11/9

以前的我會等到下個月 1 號再開始,比較完整。但那也是藉口。

實驗進行中

所以,我開始嘗試日更啦。沒有承諾,只是個小實驗,TRY 一下。

但光是能日更一週我也覺得自己已經很厲害了。

我覺得是過去一年,堅持月更,並想通很多事情讓我能夠嘗試這個小實驗:

我有在切實成長。所以謝謝過去的我的努力,接下來的我也要加油。

至於實驗的心得,實驗結束再來回報。如果中途放棄了…就當這篇不存在吧(笑)。

分享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