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倍效率、十倍焦慮

收錄於AI 時代專題

AI 不是魔法,是工具。關鍵是你如何使用它。

約 3 分鐘

用 AI 寫程式一年了。

以前要兩週的功能,現在一天搞定。以前要請設計師的圖片,現在自己半小時生成。以前要查三天文檔的框架,現在直接問問 ChatGPT 就搞定了。

無庸置疑,效率確實提高了至少十倍。

但焦慮也提高了至少十倍。

看電影時會想:這兩小時可以讓 AI 寫完整個新功能。

睡覺時會想:競爭對手正在用 Cursor 通宵趕工。

休息時會想:別人的 AI 不用休息,我憑什麼休息?

AI 那麼厲害,我沒為我的 APP 加入更多有用的新功能,是不是很對不起我的用戶?

吸塵器悖論

《人生 4 千個禮拜》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吸塵器發明後,家庭主婦並沒有更輕鬆。因為社會對「乾淨」的標準提高了。以前一週打掃一次就好,現在每天都要吸。

AI 也一樣。

當一個人能做十個人的事,老闆不會讓你只上班一小時。他會要你做二十個人的事。

當所有 indie hacker 都能一天做出 MVP,市場不會更容易。只會更難脫穎而出

工具進步了,但期待值進步得更快。

真正的問題

我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陷阱:

既然 AI 能讓我做更多事 → 我應該做更多事 → 做不完就是我的問題 → 更焦慮 → 用更多 AI → 無限循環

這不是效率問題。是 FOMO。

怕被超越、怕錯過機會、怕浪費 AI 的潛力。

解法:設定天花板

後來我想通了一件事:

AI 是槓桿,不是油門。

槓桿讓你用更少力氣撬動更重的東西。但不代表你要一直撬、撬到累死為止。

現在我的做法:

  • 每天最多 5 小時深度工作(有沒有 AI 都一樣)
  • 工作時間外禁止跑任何 prompt
  • AI 省下的時間拿去散步、看書、放空
  • 專注做一件事

競爭對手要卷讓他們卷。

我要用 AI 活得更好,不是更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