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潛能 書封

隱性潛能 Hidden Potential

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教授,突破天賦極限的實證科學

作者:Adam Grant

出版年份:2023

完成閱讀:2025/7/27

頁數:304

購買連結

用幾句話概括整本書的核心思想

拖延症不是時間管理問題而是情緒管理問題,完美主義讓我們卡關,但從第一天就開始犯錯才是成長的關鍵。

我為什麼會讀這本書

這本書是我參加的讀書會選的。它非常暢銷而且也長時間霸佔各種排行榜。老實說一開始有點不情願,因為光讀封面就給我一種「道理都對但有點水」的感覺。但藉此機會把它讀一下看看到底在講什麼。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

  • 電腦裡有十幾個半成品專案、總覺得「還沒準備好」的完美主義者
  • 想學新技能但總是在「研究最佳方法」階段就放棄的裝備黨
  • 覺得自己沒天賦、起步太晚的人
  • 喜歡看勵志故事的人(這本書的勵志故事真的很多,有時候多到煩)

快速讀後感

讀起來像是Malcolm Gladwell(《異數 Outliers》的作者)又寫了一本新書,屬於我最討厭的敘事手法:浪費篇幅講一堆厲害的人的勵志故事,比如「爬聖母峰的殘疾人士」、「聽不到的打擊樂家」、「美國海軍黃金十三人」、「從貧民窟打進NBA的球星」,固然很有趣,卻沒有讓我有足夠的共鳴(關我屁事!),也沒有具體可執行的乾貨。Goodreads上有個評論跟我想的一樣:「我想看的是普通的中階主管如何突破、平庸的學生如何成功,而不是這些極端案例。」另一個更狠的評論:「這本書唯一的hidden potential就是它搶到的銷售額。」😂

但我喜歡他的第一章(拖延症)和第三章(完美主義)突然覺得這本書在寫我——一個「只說、只買、不做」的裝備黨,電腦裡滿滿都是三分鐘熱度的專案墳墓。最吸引我的是書中那兩個語言學習高手(polyglot)的故事:Benny每天目標犯200個錯誤;Sara Maria學語言第一天就開始「說」。這讓我反思:我總是在「研究最佳路線」,結果研究到熱情都退了還沒開始。

第一章和第三章確實戳到我的痛點,讓我反思很多。結語作者也提到了他自己的經歷,而不是講一些別人的勵志故事。如果你時間有限,又想讀這本的話,我推薦讀這兩章加結語就夠了。

核心思想和實用建議

1. 擁抱不舒服

書的第一章標題「Creatures of Discomfort」就是全書的核心:成長來自於主動尋找並擁抱不舒服。作者提出需要三種勇氣來加速成長:

  • 放棄你習慣的方法(abandon your tried-and-true methods)
  • 在準備好之前就上場(put yourself in the ring before you feel ready)
  • 犯的錯比別人的嘗試還多(make more mistakes than others make attempts)

學習的過程中感到不舒服才是對的——這表示你正在突破舒適圈。凡事起頭難,去健身最難的是踏進健身房,開始做了之後,做著做著就舒服了。「The best way to accelerate growth is to embrace, seek, and amplify discomfort.」

2. 拖延症的真相:情緒管理問題

書中引用心理學研究指出:「拖延與懶惰無關。心理學家發現拖延症不是時間管理問題——而是情緒管理問題。」你不是在逃避努力,而是在逃避那個活動帶來的不愉快感受。

就像《The War of Art》裡說的:

拖延症最常見的表現就是抵抗,因為它最容易合理化。我們不會告訴自己「我永遠不會寫我的交響曲」,而是說「我會寫我的交響曲,只是明天開始」。 Procrastination is the most common manifestation of Resistance because it’s the easiest to rationalize. We don’t tell ourselves, “I’m never going to write my symphony.” Instead we say, “I am going to write my symphony; I’m just going to start tomorrow.”

《The War of Art》還說「關於藝術最重要的事就是工作。除了每天坐下來嘗試,其他都不重要。」解決辦法很簡單但很難:不管今天心情好壞,乖乖做就對了。

3. 從第一天就開始的勇氣

書中的Sara Maria說:「學習新語言的第一天就可以開始用那個語言。」學語言不是在學知識,而是在建立一種社交能力。作者因此提倡不管學什麼都可以從第一天就開始運用。

對我來說就是:

  • Start writing on day 1(第一天就開始寫作)
  • Start building on day 1 (第一天就開始創造)
  • Start filming yourself on day 1(第一天就開始拍自己)

雖然做出來的都會是垃圾,但那是變強路上必經的路。「If you don’t use it, you might never gain it in the first place.」(如果你不運用它的話,你可能根本就沒辦法掌握它。)

4. 不完美主義的藝術

完美主義者的三大毛病(完全在說我):

  1. 糾結於不重要的細節 - 忙著找小問題的完美解決方案,卻找不到該解決的重要問題
  2. 避開陌生和困難的任務 - 只精進現有技能,不開發新技能
  3. 因為犯錯而自我批判 - 反而更難從錯誤中學習

我的電腦裡都是專案的墳墓,因為沒達到我想要的要求。我有著Lv. 80的視野和抱負,卻只有Lv. 10的實作能力。但我最大的成就反而都來自勇於發布的「半成品」:

  • 現在賴以維生的APP當初只是為了面試寫的,錄音檔甚至是前女友用手機錄影然後messenger寄給我的
  • 拖了好幾年想寫個很美的個人網站,最後用Cursor vibe coding了一個,逼自己每月至少寫一篇(對,就是你現在看到的這個)

5. Fail Fast, Fail Often:錯誤是最好的老師

Benny每天的目標是犯至少200個錯誤。這就是所謂的暴露治療法(exposure therapy)「犯的錯越多,進步越快,錯誤對你的困擾也越少。對犯錯感到不適的最好解藥就是犯更多錯。」

小孩學語言快不只是因為大腦構造不同,更是因為他們不怕尷尬。像我家3歲的兒子會旁若無人地大聲唱新學的歌。結論:只要不怕犯錯和尷尬,大人也可以做到。就像初入股市就因為賭性堅強輸精光,之後都轉投大盤指數基金一樣,前期多犯錯,才會知道對錯,幫助後期少犯錯。

以前在Facebook上班時大佬們最喜歡講「Fail fast」。但實際運用上都是快速做出新的copycat app,試了一兩個月沒起色就直接砍掉。雖然嘴裡都講著fail fast,但如果真的fail了,公司的Performance review(考績)也會不好。所以這個概念知易行難。這也是為何個人創作者比大型組織更能實踐『快錯』。

實驗證明,當學生學習新資訊時,如果先猜錯再給正確答案,之後測試時反而較少出錯。被鼓勵犯錯時,我們最終犯的錯反而更少。

6. 教學相長的力量

「The best way to learn something is to teach it.」這讓我聯想到費曼學習法——用最簡單的語言向別人解釋複雜概念,解釋不清楚的地方就是你還沒真正理解的地方。

心理學家稱之為「Tutor Effect」(導師效應):光是知道自己需要教別人,就會讓我們更專注學習。解釋給別人聽時理解更深,需要回憶時記得更牢。研究顯示,被隨機分配去教同儕的學生,在他們所教的科目上都獲得了更高的分數。

更有趣的是「Coaching Effect」(教練效應):當我們指導他人克服困難後,自己也會更有信心面對挑戰。實驗顯示,高中生在給學弟妹如何保持動力的建議後,自己的成績反而進步了。給別人建議比接受建議更能提升動力——因為提醒了我們自己已經擁有的工具和能力。

個人收穫和反思

1. 學習不舒服才是對的

小時候練鋼琴,我都挑已經練過的曲子來練,因為比較舒服,大人聽了也覺得我練得很熟練。但這完全本末倒置——練習的目的就是要練不熟的曲子,在不舒服中進步。

大學時為了保持接近4.0的GPA,只挑簡單的課,避開所有讓我不舒服的挑戰。拿不到A就立刻改成pass/no pass。雖然成績很好進了Stanford,但基本上沒什麼知識進入長期記憶。現在想想,如果當初擁抱那些不舒服的課程和挑戰,我可能學到更多。

這讓我聯想到斯多葛主義(Stoicism)提倡的「提前受苦」——主動洗冷水澡、禁食、睡地板等等。通過主動選擇不舒服,我們建立對困境的抵抗力。學習也是一樣:在學習過程中感到不舒服才表示你在成長。如果一直很舒服,那你只是在原地踏步。

2. 即戰力 vs. 成長曲線**

作者提倡聘請員工時,應該要看trajectory(成長曲線)而不是heights(已經到達的高度)。我不贊同這個觀點。老闆又不是員工的父母,要照顧他們的成長曲線。我覺得「即戰力」——立即貢獻而不影響團隊生產力的能力才是聘請員工時最重要的。現代的團隊的行動週期都很短,最多半年,當下的實作能力不行就是不行,哪有人會等你真的成長起來,又不是在培養什麼成長指數超高的稀有神奇寶貝。

這讓我想到以前在日本工作時很喜歡的一個人。「世界第一即戰力的男人・菊池良」,他當時剛畢業,然後號稱自己是世界第一即戰力,能立刻為公司付出,用詞和擺pose都非常誇張,但他不僅做了網站,還錄了影片,真的是實作的強者,最後他也當然的順利找到廣告公司的工作,當時在日本引起了很多話題。今天看了看,他現在竟然還有自己的Wikipedia頁面,還當起了漫畫原作,超酷!

3. 教育系統的矛盾

書中沒有深入批判現代教育不允許犯錯和實驗的問題。他們期望年輕人永遠是班上頂尖,不犯錯,否則就錯過進入好學校好公司的機會。這個系統可以被遊戲規則操弄(比如像我只上簡單的課拿取好成績),卻不獎勵承擔艱難挑戰。

這本書發行的時候,AI還沒有那麼猖獗。很好奇接下來教育系統會怎麼進化。以前的學士就是現在的碩士。我自己認為大學會越來越沒用,沒辦法保證工作機會。每個人都需要自力更生,好好運用AI,才能不被AI取代。

4. 芬蘭教育的啟發

芬蘭學校的「looping」制度很有意思——老師跟著學生升級,可以連續教同一批學生2-6年。老師從講師變成教練和導師。他們相信「閱讀是所有科目的基礎技能」,而且「孩子的工作就是玩」。最諷刺的是,芬蘭學生每週只做2.9小時作業(中國學生一天就超過),但在PISA測試中學習效率排名第一。

所以跟好的教練和老師培養長久的關係很重要。

金句名言

學習中的舒適感是個悖論。在精通之前無法真正感到舒適,但在精通之前練習是不舒適的,所以你經常逃避它。加速學習需要第二種勇氣: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就勇於使用它。 Comfort in learning is a paradox. You can’t become truly comfortable with a skill until you’ve practiced it enough to master it. But practicing it before you master it is uncomfortable, so you often avoid it. Accelerating learning requires a second form of courage: being brave enough to use your knowledge as you acquire it.

這解釋了為什麼我一直沒開始做YouTube——知道前50個影片會很爛,所以乾脆不開始。

從第一天開始說話的想法改變了我對學習的看法。你可以從第一天開始寫程式、從第一天開始教學、從第一天開始指導。你不需要等到舒適才練習技能。你的舒適感會隨著練習技能而增長。 The idea of speaking from day one has changed how I think about learning. You can code from day one, teach from day one, and coach from day one. You don’t need to get comfortable before you can practice your skills. Your comfort grows as you practice your skills.

這段話讓我決定:YouTube from day one、write from day one、make music from day one。

當我們選擇領導者時,我們通常不會選擇領導技能最強的人。我們經常選擇說話最多的人。這叫做喋喋不休效應。 When we select leaders, we don’t usually pick the person with the strongest leadership skills. We frequently choose the person who talks the most. It’s called the babble effect.

這就是我在Facebook如何升上tech lead的——我是個babbler。

做好祖先比做孝順的後代更重要。太多人一生都在當過去的守護者,而不是未來的管理者。我們擔心讓父母驕傲,但應該專注於讓孩子驕傲。 It’s more important to be good ancestors than dutiful descendants. Too many people spend their lives being custodians of the past instead of stewards of the future.

這個「反向孝順」的觀點很有意思。

如果你打字用一指禪,大概會停在每分鐘30-40字。無論多努力練習,都會碰到這個天花板。如果想翻倍到60-70字,必須嘗試新方法:用觸覺而非視覺打字。但在加速之前,必須先減速。 In typing, if you hunt and peck, you’ll probably level off around 30 to 40 words per minute. If you want to double your pace to 60 to 70 words a minute, you have to try a new method: typing by touch instead of sight. But before you can speed up, you have to slow down.

就像健身的deloading,有時候退一步才能進兩步。

專家通常是最差的嚮導。他們走得太遠,已經忘記穿你的鞋是什麼感覺。這叫知識的詛咒:你知道得越多,越難理解不知道是什麼感覺。 It turns out that if you’re taking a new road, the best experts are often the worst guides. They’ve come too far to remember what it’s like being in your shoes. It’s called the curse of knowledge: the more you know, the harder it is for you to fathom what it’s like to not know.

高手不一定是好老師。我在UCSB的經驗就是這樣——諾貝爾獎得主多,但教學品質不如UW。

英文和文學課最大的失敗之一就是強迫學生啃「經典」,而不是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研究顯示,當學生可以選自己的書並在課堂上閱讀時,他們對閱讀更有熱情。 One of the great failings of English and literature classes is forcing students to slog through the “classics” rather than giving them the opportunity to choose books that pique their interest.

Fuck Shakespeare!如果學校的英文課讓我選自己的書讀的話,我的英文可能就不會像現在這麼爛了。但另一方面,參加讀書會強迫我讀平常不會讀的書,只要信任主持人就好。如果主持人的選書不行就換個讀書會。

雖然在家裡放滿書可能是個開始,但心理學家發現這還不夠。如果想讓孩子喜歡閱讀,需要讓書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包括在吃飯和開車時談論書、參觀圖書館或書店、把書當禮物,以及讓他們看到我們在讀書。孩子會注意我們的注意力:我們關注什麼告訴他們我們重視什麼。 Although filling our homes with books might be a start, psychologists find that it’s not enough. Children pay attention to our attention: where we focus tells them what we prize.

如果想讓孩子讀書,就讓他們看到我們在讀書而不是滑該死的手機。

大多數團隊都小於其各部分的總和。 Most teams were less than the sum of their parts.

這就是為什麼我想當一人公司和一匹獨狼(one man wolf pack)。

冒牌者症候群說:「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遲早大家都會發現。」 成長心態說:「我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遲早我會搞清楚的。」 鷹架給你所需的支持來搞清楚。 Impostor syndrome says, “I don’t know what I’m doing. It’s only a matter of time until everyone finds out.” Growth mindset says, “I don’t know what I’m doing yet. It’s only a matter of time until I figure it out.” Scaffolding gives you the support you need to figure it out.

這是全書我最喜歡的quote。加個「還」字,心態就完全不同了。

進步很少在某個時間點上明顯可見——它是在長時間內展開的。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某個困難時刻,很容易感覺卡住了。只有當你看著幾週、幾個月或幾年的軌跡時,才會欣賞到你走過的距離。 Progress is rarely noticeable at a snapshot in time—it unfolds over extended periods of time.

讓我聯想到購買大盤指數基金。持續買進,長期成長。每天看都在震盪,拉長看才知道成長多少。

延伸閱讀

  • 《The War of Art》by Steven Pressfield - 深入探討創作阻力和拖延症,比本書更實用。Amazon連結

  • 《焦慮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 by Jonathan Haidt - 探討現代教育和科技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本書的教育章節深入許多。博客來連結

  • 《恆毅力》(Grit) by Angela Duckworth - Grant經常引用的研究,探討堅持的力量。博客來連結

  • 《Range》by David Epstein - 探討通才如何勝過專才,與本書第五章的roundabout path概念相呼應。博客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