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幾句話概括整本書的核心思想
本書探討財富不僅僅是金錢,還包括時間、社交、心理、身體和金錢五個維度,提供了重新定義成功人生的實用框架。
我為什麼會讀這本書
這本書在多個重量級podcast和電子報中被推薦,加上已經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待了8週,還得到了蘋果CEO Tim Cook的大力讚美。作者Sahil Bloom在三年內就累積了百萬推特觀眾,他的newsletter《The Curiosity Chronicle》也是我偶爾會讀一下的。我想知道他為什麼能得到那麼多大咖推薦,這本書真的那麼好嗎,還有如何系統化地思考人生財富這個議題。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
- 感覺生活失衡,想要重新檢視人生優先順序的人
- 已經在金錢財富上有一定成就,但覺得生活缺少什麼的人
- 想要建立更全面的人生評估系統的人
- 剛進入職場,想要避免只追求金錢成功的年輕人
- 對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概念有興趣,但想要更平衡觀點的人
快速讀後感
這本書提醒我們重新定義「財富」的概念。雖然書中有些觀點並不新穎(比如金錢不是一切——廢話!),但作者用系統化的框架和量化評分方式,讓讀者能夠具體評估自己在五種財富上的現況。我特別喜歡作者提到的「人生花季」概念和「死亡倒數」的思考方式,這讓我重新審視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不過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內容可以更精簡,前20%就已經涵蓋了核心概念,後面有點水分太多的感覺。作者似乎想把他讀過的所有勵志書和建議都灌進來,但作為一個自我啟發書愛好者,我只想聽作者獨特的觀點,不想再看一遍我在其他書已經知道的知識。
核心思想和實用建議
1. 五種財富的新框架
作者提出的「五種財富」重新定義了成功人生的衡量標準:
- Time Wealth(時間財富):自由選擇如何花時間的能力,以及對時間珍貴性的深刻理解
- Social Wealth(社交財富):與他人的連結深度和廣度,包括親密關係和社群歸屬感
- Mental Wealth(心理財富):與更高層次目標和意義的連結,以及持續成長的追求
- Physical Wealth(身體財富):健康、體能和活力,透過運動、營養和恢復來維持
- Financial Wealth(金錢財富):不只是淨資產,還包括對「足夠」的定義
2. 人生的不同花季(Seasons of Life)
作者強調人生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有不同的季節,每個季節都有其優先事項和挑戰。重要的是:
- 擁抱當前的季節,接受其不完美和機會
- 在多季節的時間軸上思考平衡
- 採用「衝浪者心態」:充分享受這一波,同時知道還有更多波浪會來
3. Anti-Goals(反目標)的力量
反目標是你不想在追求目標過程中發生的事情。作者引用企業家Andrew Wilkinson的故事:他和商業夥伴在2017年的對話中發現,「我們的真正目標其實很簡單:我們想要享受工作時光,但不要那些困擾我們許多成功朋友的問題——日程爆滿、不斷出差、沒時間陪孩子、睡眠不足。」
常見的反目標包括:
- 花太多時間在低價值、耗能的活動上
- 忙到無法優先陪伴真正重要的人
- 在追求重要目標時失去生活的自發性
4. Life Razor(人生剃刀)
一個定義你在當前人生季節中存在方式的簡單陳述。作者舉Netflix創辦人Marc Randolph的例子:他的Life Razor是「我永遠不會錯過週二晚餐」。這個簡單的承諾看似只是關於晚餐,但實際上「象徵著對生活每個領域的漣漪效應。這個儀式向我和身邊的每個人——我的家人、合作夥伴、員工、朋友——展示了我的優先順序。」
強大的Life Razor有三個特徵:
- 可控制的:在你的直接控制範圍內
- 產生漣漪效應:在生活其他領域有正面的二階效應
- 定義身份:代表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理想自我如何在世界中呈現
書中其他例子包括:
- 40多歲投資專業人士:「我早起並做困難的事」
- 作者自己:「我是會指導兒子運動隊的那種人」
5. 社交財富的三大支柱
- Depth(深度):與小圈子的深刻、有意義的連結。這些是你可以在凌晨3點打電話的人,你的「前排人」
- Breadth(廣度):更大範圍的支持網絡和歸屬感。根據Robin Dunbar的友誼圈理論,從最內圈的15人延伸到外圈的朋友和熟人
- Earned Status(贏得的地位):基於努力贏得的持久尊重和信任,而非購買的地位象徵
作者引用Naval Ravikant的話:「健壯的身體、平靜的心靈和充滿愛的家。這些東西無法購買——必須贏得。」最普遍珍視、有價值和持久的東西都不能用錢買到。
個人收穫和反思
1. 我的五種財富評分
透過作者的線上測驗,我的分數是:Financial(16)、Mental(15)、Time(8)、Social(7)、Physical(5)。這讓我清楚看到自己的強項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2. 各領域的「S&P 500」投資法
就像金錢財富可以透過無腦定投指數基金達到複利效果,其他四種財富也有類似的方法:
Financial(金錢)的S&P 500:
- 每月自動定投VTI或VT
- 不看股票APP,把情緒從投資中移除
- 簡單記錄開銷,了解金錢流向
Time(時間)的S&P 500:
- 每天保證2-4小時深度工作時間
- Hell yes or no原則——不是絕對想做的事就說不
- 使用時間盒子(timeboxing)提高效率
Mental(心理)的S&P 500:
- 每日冥想10分鐘
- 每天讀書30分鐘
- 減少無意義的手機和社群媒體使用
Physical(身體)的S&P 500:
- 每天至少走30分鐘
- 確保8小時睡眠
- 80/20飲食法則(80%健康食物)
Social(社交)的S&P 500:
- 每週固定和家人共進晚餐
- 每月至少聯繫一位老朋友
- 定期參加價值觀相符的社群活動
3. 死亡倒數的啟示
作者提到的「人生最後15次」概念並非原創——我10年前就在Tim Urban的經典文章《The Tail End》中讀過,這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概念之一。配合Oliver Burkeman提到的「我們只有4000週」的想法,更讓人深刻體會時間的有限性。
如果父母還有30年壽命,一年見10天,那只剩300天可以相處。這個簡單的數學讓我重新思考時間分配。但更重要的是,這讓我想到斯多葛主義的”Memento Mori”(記住死亡)和佛教的無常觀——“Anything can happen anytime”,我們或我們所愛的人可能隨時離開。
這不是要我們活在恐懼中,而是要我們活在當下。Carpe Diem(把握今天)——今天能做的事,不要留到明天。今天能說的話,不要等到病床上才說。
4. 成癮問題的新視角
用五種財富框架來看我的YY小說/遊戲/看劇成癮問題,能更清楚地看到它帶來的全面傷害:
- Financial:不務正業,影響機會成本
- Time:把時間花在不重要不緊急的事上
- Mental:對其他事失去好奇心和成長動力
- Physical:廢寢忘食不運動
- Social:獨自窩在房間不社交
5. 「夠了」的定義
我最強的兩個財富是Financial和Mental,某種程度上我已經達到「夠了」的狀態。即使失去所有金錢財富,我也有信心和能力重新開始。但在Time、Social和Physical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金句名言
「你將在父母去世前再見他們15次。」 “YOU’RE GOING TO SEE your parents fifteen more times before they die.”
這句話像一記重拳打在我胸口。我一年見父母一次,他們60多歲,平均壽命80歲——簡單的數學告訴我,只剩15次了。這不是悲觀,是現實。所以我決定增加見面次數,從一年一次變成一年五次。不多,但至少是三倍。
「抵達謬誤:以為達到某個成就會帶來持久的滿足感。」 “The arrival fallacy is the false assumption that reaching some achievement or goal will create durable feelings of satisfaction and contentment in our lives.”
30歲賺幾百萬美元,以為自己「抵達」了。結果呢?還是那個熟悉的恐懼——永遠不夠,還要更多。這就像爬山,以為山頂有寶藏,結果發現只是另一座更高的山。FIRE(財務自由提早退休)也是一樣,真正的滿足感不在終點,在路上。
「金錢是達成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Money was an enabler to these ends, but not an end in and of itself.”
作者的這個領悟讓我想到自己——我不是在玩錯遊戲,是玩遊戲的方式錯了。計分板壞了。如果只衡量金錢,所有行動都會圍繞它轉。就像用體重計衡量健康,數字可能下降,但你可能只是脫水了。
「把你的身體當作一棟你還要住70年的房子。」 “Treat your body like a house you have to live in for another seventy years.”
80歲老人的忠告,他說如果有小問題就修理,小問題會變成大問題。這適用於愛情、友誼、健康和家。我看看自己——30多歲已經開始各種小毛病,再不保養,70歲時這房子還能住嗎?
「沒有什麼比凌晨3點的電話更能測試友誼的深度。」 “Who could you call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if you were sick or scared?”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總是問參與者這個問題。回答從一長串名字到「沒有人」。那些回答「沒有人」的,是真正的孤獨——世界上沒人支持我的那種感覺。我數了數,大概有5個人。不多,但夠了。
「20歲時你是時間億萬富翁,50歲時只剩10億秒。」 “At age twenty, you probably have about two billion seconds left. By fifty, just one billion seconds remain.”
Graham Duncan創造了「時間億萬富翁」這個詞。問題是年輕時我們不把自己當時間富翁,反而羨慕金錢富翁。等到明白時間比金錢珍貴時,已經從億萬富翁變成千萬富翁了。
「聚焦的專注力比分散的專注力強大得多。」 “Focused, concentrated attention is significantly more powerful than scattered, unconcentrated attention.”
就像太陽光透過放大鏡聚焦可以點燃火焰,分散的陽光再強也做不到。這解釋了為什麼忙碌不等於有效率——你可能在跑步機上跑得很快,但你哪裡也去不了。
「如果連你都不買,別人為什麼要買?」 “Would I buy this thing if I could not show it to anyone or tell anyone about it?”
這是「買來的地位測試」。如果不能炫耀,你還會買那隻勞力士嗎?如果答案是否,那你買的不是手錶,是別人的認可。真正的地位無法購買——健康的身體、愛的關係、時間自由,這些都必須贏得。
我的其它劃線和筆記
「我們唯一的追求是金錢,卻慢慢地、有系統地剝奪了充實的生活。」 “My exclusive pursuit of money was slowly, methodically robbing me of a fulfilling life.”
「計分板壞了,行動也會跟著壞。」 “Broken scoreboard, broken actions. If we measure only money, all of our actions will revolve around it.”
「皮洛士式勝利:贏得戰鬥但輸掉戰爭。」 “A Pyrrhic victory is what you need to avoid in your own life… You win the battle but lose the war.”
「你的人生不會沿著一條穩定的直線前進。它會起伏不定,有自然的季節。」 “Your life does not follow a single, steady straight line through time. It ebbs and flows and has natural seasons.”
「紅皇后效應:我們必須跑步才能保持原地。」 “The Red Queen Effect says that we must run just to stay in place and that we must run even faster if we ever hope to get ahead.”
「忙碌成了標準配備,既是現實也是假扭曲的地位象徵。」 “Busy has become standard fare, equal parts reality and pseudo-dystopian status symbol.”
「如果你很少超過10-15分鐘不『看一下』,你就是讓自己處於持續的認知障礙狀態。」 “If, like most, you rarely go more than 10–15 minutes without a just check, you have effectively put yourself in a persistent state of self-imposed cognitive handicap.”
「時間貧窮的人更不快樂、生產力更低、壓力更大。」 “People who are time poor are less happy, less productive, and more stressed out.”
「18歲時,你已經用掉了與孩子相處時間的絕大部分。」 “By the time your children are eighteen, you’ve already used up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time you’ll have with them.”
「大辭職潮變成大後悔潮:80%跳槽者後悔。」 “The so-called Great Resignation of 2021… is now being cheekily referred to as the Great Regret.”
「健壯的身體、平靜的心靈和充滿愛的家。這些東西無法購買——必須贏得。」 “A fit body, a calm mind, and a house full of love. These things cannot be bought—they must be earned.”
「生活中,我們不能總是控制第一支箭——壞事的發生。但第二支箭是我們的反應,那是可選的。」 “In life, we cannot always control the first arrow—the bad thing that happens. However, the second arrow is our reaction to the bad thing, and that second arrow is optional.”
「像對待還要住70年的房子一樣對待你的身體。」 “Treat your body like a house you have to live in for another seventy years.”
「運動不僅延緩死亡,還比任何其他干預更能預防認知和身體衰退。」 “Exercise not only delays actual death but also prevents both cognitive and physical decline better than any other intervention.”
「如果你想在任何事上變好,連續30天每天做30分鐘。」 “If you want to get better at anything, do it for thirty minutes per day for thirty straight days.”
「早起是提高成功機率最簡單的方法。」 “Waking up early is the easiest way to improve your odds of success.”
「財務成功是你為周圍人創造價值的副產品。」 “Financial success is a by-product of the amount of value you create for those around you.”
「如果投資機會看起來好得不真實,就假設它是。」 “If an investment or financial opportunity seems too good to be true, assume that it is.”
「活得好像明天就要死,學習好像永遠不會死。」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 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我們如何度過每一天,就是如何度過一生。」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of course, how we spend our lives.”
延伸閱讀
- 《The Tail End》by Tim Urban - Wait But Why的經典文章,用視覺化方式呈現時間的有限性,是本書「死亡倒數」概念的原始出處。文章連結
- 《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by JL Collins - 極簡投資的經典之作,教你如何透過指數基金達到財務自由。作者的「無腦定投VTI」理念與本書的金錢財富觀點完美契合。Amazon連結
- 《Your Money or Your Life》by Vicki Robin - FIRE運動的聖經,探討金錢與生活能量的交換。幫助你定義什麼是「夠了」,與本書的財富平衡觀相呼應。Amazon連結
- 《Outlive》by Peter Attia - 關於如何活得更長更健康的科學指南,與本書的身體財富章節高度相關。提供具體的運動、營養和睡眠建議。Amazon連結
- 《Digital Minimalism》by Cal Newport - 教你如何在數位時代奪回注意力和時間控制權,與本書的時間財富理念相輔相成。Amazon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