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的新鮮度和有效期限
為什麼我的電腦變成了 idea 的墓園,以及我打算怎麼辦
我的大腦是個永動機,每天都在不停地產生想法。理論上,我可以每天寫點什麼出來。但現實呢?我連一個月一篇文章都做不到。
五月份,我又一次拖到最後一天才想起要寫文章。結果那天特別忙,於是… 沒了。又是零產出的一個月。
我的電腦是個 idea 墓園
打開我的 Obsidian,裡面堆滿了「想寫但還沒寫」的文章草稿。有些標題看起來還挺吸引人的:
- 「為什麼我刪掉了所有社群媒體」
- 「從 Meta 到獨立開發者:薪水掉了 80% 但我更快樂」
- 「用 AI 寫 App 的真實體驗」
這些草稿就像冰箱裡忘記吃的剩菜。剛放進去時還新鮮美味,現在看到它們,只覺得… 算了吧,都臭了。
我的問題很簡單:完美主義 + 害怕失敗 = 什麼都不做。
Derek Sivers(我的偶像)說過一句話深深刺痛了我:「Ideas are just the multiplier of execution, and they’re worth nothing unless they are executed.」光有想法沒有執行,就是一文不值。
不只是文章,什麼都一樣
讀書?我很會劃重點,Kindle 上密密麻麻都是黃色標記。但讀完之後呢?沒有寫筆記,沒有反思,幾個月後問我這本書在講什麼,我只能尷尬地說「呃… 好像是講… 等等讓我Google一下!」。
App ideas?我的 Obsidian 裡有個「App Ideas」頁面,裡面至少有 20 個「絕妙」的點子。結果呢?一半已經被別人做出來了,另一半… 大概永遠不會見天日。我還有好幾個 App 都寫了幾個禮拜然後就因為不夠完美就閒置在那了。
最諷刺的是什麼?我常常幻想:要是我開間公司就好了,請一堆工程師來實現我的想法,我只要動動嘴巴就好。
等等… 這不就是現在嗎?
AI 讓我沒有藉口了
有了 ChatGPT、Claude Code、Cursor,我真的可以「動動嘴巴」就把想法變成現實。這些 AI 比任何員工都更有耐心、更博學、永遠不會抱怨加班。
但我還是在拖延。為什麼?
因為我還在追求「完美」。我想要每篇文章都是傑作,每個 App 都要改變世界。結果就是什麼都沒做。
新鮮度的啟示
前幾天沖澡時,我突然想通了一件事:內容就像生鮮食品,是有保存期限的。
一個想法剛冒出來時,它是活的、有溫度的、充滿能量的。但放久了,它就失去了那股衝動,變成了義務,變成了負擔。
就像這篇文章。如果我把它存在草稿裡「等到完美再發」,它大概會跟其他草稿一樣,永遠見不到天日。
我唯一實際推出去的App,也不是一開始就很好。但是至少當時我選擇推出去了,並不停的迭代,接受反饋,把它變得更好。
所以我決定:管它好不好,先發了再說。
給未來的自己
我知道未來的我會感謝現在的我。不是因為這篇文章寫得多好(老實說挺普通的),而是因為我終於做了,而不只是想。
如果你現在正在讀這篇文章,那表示我的反思起作用了。我戰勝了完美主義,至少這一次。
下次當我又想把什麼東西「放著等完美」時,希望我會記得今天的領悟:
趁著還新鮮的時候,趕快出手。不完美的行動,勝過完美的計劃。
畢竟,爛番茄總比沒番茄好。至少爛番茄還能當肥料,滋養下一個想法。
P.S. 這篇文章從想法到發布只花了 30 分鐘。不完美,但它存在了。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