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 書封

被討厭的勇氣 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 / 嫌われる勇気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作者:Ichiro Kishimi

出版年份:2013

完成閱讀:2025/5/30

頁數:288

購買連結

用幾句話概括整本書的核心思想

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深入淺出地介紹阿德勒心理學,教導如何透過課題分離與社會貢獻找到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我為什麼會讀這本書

說來有點奇妙,這本書我其實在2015年碩士畢業後去日本工作時就讀過了。當時這本書已經霸榜日本銷售第一快兩年了,到處都看得到。我用日文讀完後覺得裡面的概念確實滿有趣的,但也沒那麼誇張。老實說,當時如果要推薦書給別人,這本不會在我的清單裡。

一個原因可能是用日文讀的關係,有些東西不像讀中文和英文那樣容易內化。還有就是我向來很樂觀,雖然過去也有些trauma,但自己沒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所以書裡最吸引爭議的「沒有Trauma」這件事,我反而覺得還好。(笑)

但10年後的今天,參加的讀書會剛好在讀這本書,正在追求內在自由的我,突然又對這本書產生興趣了。也剛好最近有一些婚姻和人際關係方面的困擾。我很好奇,在讀了其他200多本書後,用英文重讀這本現象級的書,會有什麼新感想?阿德勒心理學跟我最愛的斯多葛主義和佛教思想,又有什麼共通之處呢?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

  1. 總是在意他人眼光的人:如果你經常為了獲得認可而活,或是害怕被討厭而不敢做自己
  2. 覺得自己受過去束縛的人:認為童年經歷或過去創傷決定了現在的自己,想要改變卻覺得無能為力
  3. 在人際關係中感到疲憊的人:總是想要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陷入權力鬥爭和比較心態
  4. 追求完美主義的人:害怕失敗、不敢嘗試,總是活在「如果我有時間就能做到」的可能性中
  5. 離開corporate ladder追求獨立自主的人:想要擺脫社會既定框架,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快速讀後感

老實說,這本書的爭議性比我想像中大。有人說它是「改變人生的神書」,也有批評者說它「過度簡化了心理學」,甚至有人覺得對話形式「像兩個日本機器人在對話」(笑)。

對我來說,最震撼的是書中提到阿德勒影響了《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和《7 Habits》這兩本超級暢銷書。我用GPT查了一下(感嘆10年前做不到這件事!),發現卡內基的「不要批評、責備或抱怨」就是阿德勒思想的體現,而柯維的「主動積極」也反映了阿德勒「人不是被過去制約」的觀點。

但「創傷不存在」這個說法真的讓人很難接受。特別是前幾天心理諮商時,談到某段童年經驗,眼淚竟然毫無預警地湧出來——我已經將近20年沒哭過了。那一刻我才發現,原來我也有創傷,只是從未允許自己去感覺。

儘管如此,我還是認為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視角: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詮釋過去。這跟斯多葛主義的「控制二分法」很像——專注在自己能控制的事上。雖然創傷的生理影響是真實的,但我們對它的回應方式,確實是可以選擇的。

核心思想和實用建議

1. 目的論 vs 原因論:你不是過去的奴隸

阿德勒說:「沒有人是被經驗所決定的,而是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決定了自己。」這跟佛洛伊德完全相反——佛洛伊德認為童年創傷決定了你的人生,但阿德勒說你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選擇」了現在的狀態。

書中有個例子特別有趣:一位母親在跟女兒吵架時,電話響了。她立刻換了一副溫柔的聲音接電話,掛斷後又繼續大吼。這說明憤怒不是控制不了的情緒,而是我們選擇的溝通工具。

實用建議:下次想發脾氣時,問問自己:「我想透過憤怒達到什麼目的?」通常答案是想要控制對方或證明自己是對的。

2. 阿德勒、斯多葛、佛教的共通智慧

我發現這三種思想都在說同一件事:真正的自由與幸福,來自內心的轉變,而非外在的改變。

主題阿德勒心理學斯多葛主義佛教
痛苦的根源對他人認可的渴望與比較心對外在事物的執著貪、瞋、癡與執著我相
自由的定義拋開他人期待,自主選擇專注自己能控制的事放下執著與煩惱
與他人的關係所有問題都是人際問題接納他人但不依賴眾生平等,慈悲為本

3. 課題分離 vs 控制二分法

老實說,比起阿德勒的「課題分離」,我更喜歡斯多葛的「控制二分法」。課題分離問「這是誰的責任?」,控制二分法問「這是我能控制的嗎?」

舉個例子:孩子的教育。阿德勒說這是孩子的課題,父母不該干涉。但我覺得這太理想化了——孩子的大腦還沒發育完全,怎麼抵擋得了手機遊戲的誘惑?這時候需要的不是課題分離,而是「鷹架式支持」。就像我在Facebook學到的情境領導模式,要根據對方的能力逐步調整支持程度。

4. 社群媒體時代的競爭心態

「Life is not a competition」——這句話在社群媒體時代特別重要。以前我們只會跟村子裡的人比,現在卻要跟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比。看到誰誰誰創業成功、誰誰誰買了豪宅,我們總是拿自己最差的一面跟別人最好的一面比。

我的解法?遠離社群媒體,離開天天比拼薪資等級的corporate ladder,刪除股票APP。專注為自己的用戶創造價值,而不是追逐虛榮的數字。

5. Community Feeling:我們都是相連的

阿德勒的「共同體感覺」讓我想到佛教的「緣起」。我們吃的每一粒米,背後都有無數人的付出——種田的、運送的、販賣的。當你意識到這個dependency chain,就會少一點自私,多一點想要貢獻的心。

不過也別想太多。書裡說買麵包時要想到整個供應鏈,年輕人吐槽:「所以我買麵包時要幻想更多嗎?」哲學家回:「這不是幻想,是事實。」(笑)

個人收穫和反思

1. 關於創傷:身體會記住

「心理創傷不存在」——聽起來很勵志對吧?但根據《The Body Keeps the Score》,創傷會實際改變我們的大腦與神經系統。兒時創傷會讓杏仁核長期過度警戒,身體隨時準備「戰或逃」,這不是靠意志力就能改變的。

前幾天諮商時的眼淚讓我明白,過去那些被壓抑的情緒,還有很多。我開始讀一堆創傷相關的書:《Complex PTSD》、《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Running on Empty》⋯⋯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又是一個三分鐘熱度!)

但我還是認為阿德勒說得對——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創傷。就像開車遇到坑洞,坑洞是真實的(創傷),但你可以選擇繞過去還是一頭栽進去(回應方式)。

2. 教養的矛盾:課題分離 vs 保護責任

最近孩子們的競爭又開始了。要讀最好的學校、要上音樂班、要感覺統合⋯⋯還有「人家的孩子都比較高,我們家的又瘦又小」。

阿德勒說這些都是孩子的課題,父母不該干涉。但我覺得這假設了環境中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現實是——手機遊戲、社群媒體、垃圾食物,都在用最先進的心理學操控孩子。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教孩子開車,不只要教他開好自己的車,還要教他防禦性駕駛。

我現在在讀《Simplicity Parenting》,急需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做減法。Let it be吧。

3. 被討厭的勇氣 = 離開舒適圈的代價

離開Facebook後,我體會到什麼是「被討厭的勇氣」。有人說我瘋了,有人說我浪費了機會。但就像書裡說的:「在自由與被喜歡之間,我選擇自由。」

這讓我想到書中提到的猶太教寓言:十個人中,一個無論如何都會討厭你,兩個會完全接受你,剩下七個視情況而定。重點是——別只盯著那個討厭你的人看。

4. 貢獻不需要被看見

以前總覺得要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才有價值。現在明白,就算是寫程式、回答用戶問題這些小事,只要感受到「我對別人有用」,就能找到存在的意義。

有錢人為什麼還要工作?書裡說不是因為貪婪,而是為了確認「我可以在這裡」的歸屬感。這解釋了為什麼巴菲特90多歲還在工作——不是為了錢,是為了貢獻。

金句名言

如果你不為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別人也不會為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If you are not living to satisfy other people’s expectations, it follows that other people are not living to satisfy your expectations.

這句話治好了我的控制慾。老是期待老婆孩子按照我的想法行動,期待落空就生氣。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這樣想就釋懷了。

所有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 All problems a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oblems.

一開始覺得太誇張,但想想——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還會自卑嗎?還會生氣嗎?這些情緒都是在跟別人的互動中產生的。

沒有經驗本身會成為我們成敗的原因。我們不是受經驗的衝擊(創傷)所苦,而是從經驗中提取符合自己目的的東西。 No experience is in itself a cause of our success or failure. We do not suffer from the shock of our experiences—the so-called trauma—but instead we make out of them whatever suits our purposes.

最有爭議的一句話。雖然現代神經科學不同意,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詮釋經驗」這個觀點還是很有力量的。

重要的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如何使用你所擁有的。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ot what one is born with but what use one makes of that equipment.

人生就像俄羅斯方塊,重點不是抱怨掉下來的方塊形狀,而是怎麼擺放它們。這個比喻太貼切了!

勇氣的問題其實就是『我有沒有對共同體有所貢獻』的問題。 In Adler’s view, “It is only when a person is able to feel that he has worth that he can possess courage.”

原來真正的自信不是來自別人的讚美,而是來自「我對別人有用」的感覺。難怪做志工會讓人快樂。

想要被特別對待的人,當無法成為特別優秀時,就會變成特別惡劣。 Such people try to make themselves “special” by way of their experience of misfortune, and with the single fact of their misfortune try to place themselves above others.

哇,這不就是在說那些總是抱怨自己有多慘的人嗎?用不幸來獲得優越感,也是一種操控。

人生不是一條線,而是一連串的點。 Life is a series of moments, which one lives as if one were dancing, right now, around and around each passing instant.

別再說什麼「我現在努力是為了退休後享受」了。每個當下都要活得精彩,像跳舞一樣。等你回頭看,才發現「啊,原來我已經走了這麼遠」。

我的其它劃線和筆記

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它可以在電話響起時收起來,掛斷後再拿出來。 Anger is a tool that can be taken out as needed. It can be put away the moment the phone rings, and pulled out again after one hangs up.

自卑感能成為努力和成長的契機。但自卑情結是開始把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使用的狀態。 The feeling of inferiority can be a trigger for striving and growth.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on the other hand, refers to a condition of having begun to use one’s feeling of inferiority as a kind of excuse.

「我是對的」這種確信,是人際關係中權力鬥爭的開始。 The moment one is convinced that “I am right” in a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ne has already stepped into a power struggle.

越是被稱讚,越會形成自己沒有能力的信念。 The more one is praised by another person, the more one forms the belief that one has no ability.

健康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A healthy feeling of inferiority is not something that comes from comparing oneself to others; it comes from one’s comparison with one’s ideal self.

獲得幸福的勇氣,也包括「被討厭的勇氣」。 The courage to be happy also includes 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

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賦予。 Life in general has no meaning whatsoever. But you can assign meaning to that life.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The world isn’t complicated. It’s you who are making the world complicated.

我們並非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他人的期待。 We are not living to satisfy other people’s expectations. We have no need to satisfy other people’s expectations.

把對自己的執著(self-interest)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social interest)。 One needs to switch from attachment to self (self-interest) to concern for others (social interest).

所謂自立,就是擺脫自我中心性。 Self-reliance is breaking away from self-centeredness.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我對他人有貢獻」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It is when one is able to feel “I am beneficial to the community” that one can have a true sense of one’s worth.

不是考慮「這個人會為我做什麼」,而是「我能為這個人做什麼」。 One needs to think not, What will this person give me? but rather, What can I give to this person?

如果以認可欲求為前提,人際關係的出發點就會是「希望獲得什麼」的想法。 When reward is at the base of a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here’s a feeling that wells up in one that says, “I gave this much, so you should give me that much back.”

過去發生了什麼,與你的「現在」沒有任何關係。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has nothing whatsoever to do with your here and now.

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那個經歷。 We are not determined by our experiences, but the meaning we give them is self-determining.

神經症患者總是說「大家」「總是」「全部」。 People with neurotic lifestyles tend to sprinkle their speech with such words as “everyone” and “always” and “everything.”

世界極其單純,人生也是一樣。並非世界複雜,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The world is simple, and life is simple too. It’s not that the world is complicated. It’s you who are making it complicated.

延伸閱讀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阿德勒:

  1.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 by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 講職場和教育中的實踐,但老實說沒有第一本精彩。博客來連結

  2.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 by Dale Carnegie - 原來卡內基深受阿德勒影響!「不要批評」就是阿德勒精神的體現。博客來連結

  3.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by Stephen Covey - 「主動積極」「以終為始」都有阿德勒的影子。博客來連結

如果你對「創傷不存在」有疑問:

  1.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y Bessel van der Kolk - 創傷如何改變大腦和身體,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創傷不存在」這麼有爭議。博客來連結

  2. 《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by Pete Walker - 專門講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非常實用。Amazon連結

  3. 《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 by Lindsay C. Gibson - 如果你也覺得父母「情感不成熟」,這本書會讓你恍然大悟。博客來連結

如果你喜歡斯多葛主義和佛教思想:

  1. 《沉思錄》 by Marcus Aurelius - 斯多葛主義經典,控制二分法的源頭。博客來連結

  2. 《當下的力量》 by Eckhart Tolle - 結合東西方哲學談「活在當下」,跟阿德勒的觀點相呼應。博客來連結

如果你在思考教養問題:

  1. 《Simplicity Parenting》 by Kim John Payne - 我正在讀的書,教你如何在這個過度刺激的時代簡化教養。Amazon連結

  2. 《The Gifts of Imperfect Parenting》 by Brené Brown -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教出勇敢的孩子。Amazon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