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每個人都能做出 App 時,你要怎麼脫穎而出?
在 AI 讓開發變得簡單的時代,真正的競爭力不是做得多快、多好,而是做得多有趣、多讓人難忘
昨天晚上,我用 Claude Code 不到一天就完成了之前花兩週研究的功能。看著螢幕上的成品,我突然意識到:完了,App Store 要變成菜市場了。
不誇張,真的是菜市場。以前至少還需要會寫程式,現在?隨便一個人都能做出漂亮的 App。這讓我想起當年部落格剛流行的時候,突然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部落格。後來 YouTube 興起,每個人又都變成了 YouTuber。現在輪到 App 了。
做出 App 只是開始,然後呢?
我最近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創作者能在茫茫人海中被看見?
就拿音樂來說好了。每天 Spotify 上有幾萬首新歌上架,但為什麼 YOASOBI 一出新歌就能衝上排行榜?YouTube 上每分鐘有 500 小時的影片被上傳,為什麼有些頻道就是能吸引百萬訂閱?
答案其實很簡單,但做起來很難。
在 App 海洋中生存的三個關鍵
經過這幾年的獨立開發經驗,我發現成功的 App 通常具備這三個特質的其中一個(或多個):
1. 影響力(你是誰比你做什麼更重要)
這是最殘酷也最真實的一點。想像一下:如果明天一個百萬訂閱的 YouTuber 突然用 AI 做了一個跟你功能一模一樣的 App,會發生什麼事?
答案很明顯——他們會輕鬆碾壓你的下載量。不是因為他們的 App 比較好,而是因為他們有觀眾、有品牌、有信任基礎。
這已經在發生了。《原子習慣》的作者 James Clear 花錢請知名設計公司 Metalab 做了習慣養成 App Atoms。生產力 YouTuber Ali Abdaal 的團隊推出了 VoicePal。台灣知識型網紅瓦基也請人開發了習慣養成站。
先不論這些 App 好不好用,它們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當 AI 讓「做 App」變得跟發 Instagram 一樣簡單時,這種優勢只會更明顯。他們甚至不需要懂技術,只要跟粉絲說「嘿,我做了個 App」,下載量就來了。
對我們這些沒有百萬粉絲的獨立開發者來說,這是個警訊,也是個機會。警訊是競爭會更激烈,機會是我們還有時間建立自己的聲音和觀眾。在這個時代,默默做好產品已經不夠了,你還得讓人知道你是誰、為什麼要支持你。
2. 實用性(解決真正的痛點)
這聽起來像廢話,但你會驚訝有多少 App 其實沒解決任何問題。AI 可以幫你做出功能,但它不會告訴你用戶真正需要什麼。
最好的 App 通常來自開發者自己的痛點。你每天遇到什麼煩人的問題?有什麼事情現有的 App 都做不好?從這裡開始,比追逐熱門趨勢更容易成功。
我自己的 MARU 日文學習 App 就是靠實用性在競爭。市面上日文學習 App 多到數不清,但我專注在真正幫助用戶有效學習,而不是做一堆花俏但沒用的功能。這是我目前的優勢,但老實說,光有實用性在未來可能不夠——這也是為什麼我要認真發展個人品牌。
3. 獨特性(讓人「哇」的體驗)
這是我覺得最有趣也最被低估的部分。在這個 AI 可以生成一切的時代,「標準」和「最佳化」變得廉價。反而是那些看起來「怪怪的」、「可能開發者在抽什麼」的產品,更容易被記住。
向我的偶像學習:把 AI 當樂器,不是工具
說到這個,我必須提一下我在 Stanford 時的教授 Ge Wang(王戈)。十年前他在課堂上說的一句話,我到現在都記得:「要做一些讓用戶覺得開發者可能在抽大麻的產品。」
當時大家都笑了,但現在回想起來,這句話真是太有智慧了。
最近他在 The Verge 的訪談中提到一個很棒的觀點:我們應該把 AI 當成樂器來玩,而不只是工具。工具追求效率,樂器追求表達。工具要你達到目標,樂器讓你享受過程。
這個觀點完全改變了我對 AI 的看法。
在千篇一律中做些不一樣的事
當每個人都用 AI 生成「最佳化」的 UI/UX 時,反而是那些「不夠最佳化」但有個性的設計會脫穎而出。
我最近在實驗一些想法:
- 誇張的動畫效果(即使它會讓 App 變慢一點)
- 手繪的圖標(即使 AI 可以生成更「專業」的)
- 不尋常的互動方式(即使用戶需要學習)
是的,這些可能不是「最佳實踐」,但誰說一定要遵守最佳實踐?
結語:擁抱混亂,創造驚喜
AI 確實會取代很多「夠好」的創作。最賺錢的做法可能是讓 AI 完全接管,把人類從方程式中移除。但這樣的世界會很無聊,不是嗎?
所以我選擇另一條路:把更多時間花在構思上,寫更具體的 prompt,在 AI 生成的基礎上加入人性的不完美。讓 App 不只是功能的集合,而是一種表達、一種態度、一種「哇,這開發者在想什麼」的體驗。
在這個每個人都能做 App 的時代,或許真正的競爭力不是做得多快、多好、多便宜,而是做得多有趣、多有個性、多讓人難忘。
畢竟,當所有人都在往同一個方向跑時,往反方向走的人反而最顯眼。
你說是吧?
對了,如果你也在思考如何在 AI 時代保持創造力,推薦看看 Ge Wang 教授的訪談。他對「AI 作為樂器」的見解真的很啟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