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Coding 盲盒老虎機
當 AI 能在幾秒內寫出完美程式碼,為什麼我反而想要放慢腳步?探討在 AI 時代如何保持創作的主導權與樂趣。
前陣子我用 Suno AI 嘗試做音樂。說真的,它做出來的成品令人驚艷——節奏抓得準、旋律也悅耳。感覺 AI 每天都在刷新我的認知,兩年前我一定想不到我能活在一個光靠 Prompt 就能寫音樂的時代。但奇怪的是,我聽著這些「我做的」歌曲時,心裡卻一點感覺都沒有。
仔細反思了一下為什麼時,我發現自己更喜歡在 DAW 裡慢慢調整每個音符的感覺。在那個過程中,每個決定都是我做的:這裡的鼓點要重一點、那裡的合成器要柔和一些。雖然最後做出來的音樂可能沒有 Suno AI 那麼「專業」,但每個音符都有我的指紋在上面。
當寫程式變成老虎機
最近用 Claude Code 寫程式時,我發現了同樣的感覺。
這個工具真的太強大了。我只要隨便跟它說「幫我做一個日記 App」,就算沒給任何細節,它也能在幾分鐘內生出一個功能完整的 iOS 應用程式。UI 漂亮、程式碼乾淨、連錯誤處理都寫好了。
但這裡有個有趣的現象:每次執行同樣的指令,它給出的結果都不太一樣。有時候設計偏向極簡風,有時候又充滿漸層和動畫。畫面配置、功能細節,每次都有不同的驚喜。
這根本就是個老虎機,也有點像在抽盲盒。拉一次,看看這次會跑出什麼組合。有點像在玩 roguelike 遊戲——每次都是全新的體驗,讓人上癮。
聽起來很好玩對吧?但對於一個創作者來說,這種隨機性讓我覺得不太對勁,也遲遲無法提交新的作品。
誰才是真正的創作者?
用畫畫來比喻可能更清楚。
如果我仔細規劃構圖、選擇色彩,然後讓 AI 幫我執行細節——那 AI 就像是我的畫筆,真正作畫的人還是我。我控制著方向,AI 只是讓執行更有效率。
但如果我只說「幫我畫一幅風景畫」,然後等 AI 變出結果——那我就只是一個抽盲盒的人。實際創作的是 AI,不是我。
從結果來看,兩種方式都能產出一幅畫。搞不好 AI 自己畫的還更好看。但對我來說,過程比結果重要。
The Journey is the Goal
我知道這聽起來可能有點矯情。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能用 AI 幾秒鐘搞定的事,為什麼要花幾小時自己做?
但創作的樂趣不就在於過程嗎?在於那些微小的決定、意外的發現、還有把腦中模糊的想法一步步具體化的滿足感。
當我在 DAW 軟體裡調整一個音符的力度時,當我在琢磨一個按鈕應該擺在哪裡時——這些看似瑣碎的時刻,其實才是創作的核心。這些決定無法被 AI 取代,因為它們需要的不是「平均最佳解」,而是獨特的品味、對使用者的深刻理解、以及敢於冒險不走尋常路的一些嘗試。
找到平衡點
我不是說要完全拒絕 AI 工具。它們確實能幫我們省下大量時間,特別是在處理重複性工作時。
其實我越來越覺得程式碼只是工具。有了 AI 後,本來就偏注重前端體驗的我,更加不在意函數命名這些技術細節了。只要它用的是 Best practice、Code 之後能夠重新利用,並且能夠正常運作就好。
我真正在意的是使用者體驗——那個按鈕放在那裡是否順手?這個動畫會不會太花俏?整體的 flow 是否直覺?這些才是決定一個 App 成敗的關鍵。
我必須像個導演去指揮整個 Project,但也不能每件事都親力親為,不然什麼都做不出來。在執行速度和對於項目的控制細度上做一個平衡。
因此我改變了我的工作流程:
以前:「Claude,幫我做一個記帳 App」→ 等結果 → 微調
現在:先非常仔細跟AI探討方向 → 寫下詳細規格 → 自己畫好 wireframe → 決定設計風格(顏色、字體等等) → 決定技術架構 → 再請 Claude 幫忙一一實作特定部分。
最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導演,當 AI 做出來的東西超出了我的想像,那我就必須去反思是不是我原來沒有想透我想要的 Vision,或是我的設計 Document沒有好好的傳達。
這樣一來,AI 變回了工具,而不是創作者。每個重要決定都還是我做的,只是執行速度變快了。
慢,但成果是我的
這種方式當然比較慢。可能原本 10 分鐘能完成的專案,現在要花一個下午。
但完成時的感覺完全不同。看著螢幕上的成品,我可以說:「這是我做的。」每一個被使用的演算法都有我的思考在裡面,每個設計決定都反映了我的品味。
在這個 AI 能瞬間生成一切的時代,「親手製作」反而變成了一種奢侈。但對我這個喜歡過程勝過結果的人來說,這種奢侈值得擁有。
畢竟,如果只是要結果的話,把決定權都交給 AI 的話,我何必離開 Meta 當獨立開發者呢?坐在辦公室裡當螺絲,結果(薪水)可是好多了。
但我選擇了這條路,不就是因為我享受創造的過程嗎?那為什麼要把最有趣的部分交給 AI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