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律問題的另一種解釋:童年情感忽視

你也有「月經週期」般的生產力崩潰嗎?一陣子超自律,然後報復性放縱,把努力全部清零?我花了34年才發現,這不是個性問題,是童年情感忽視的後遺症。好消息是:這些技能永遠不嫌晚學。

約 9 分鐘

我一直以為我缺乏自律是因為我自己有問題。

也許是因為我雙子座的月亮或是ENTP人格造成的三分鐘熱度,讓我興趣很廣卻都難以持久。我最憧憬的品質是「堅持」,並很羨慕那些持之以恆,風雨無阻做著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的人。

一直以來我都把自己這方面的失敗歸咎於個性問題。畢竟我這麼幸運,家境優裕,念國際學校,有機會到美國讀大學和碩士,不用背學貸,在Meta當過工程師,如今還能任性的當一個獨立開發者。如果這樣還說自己有創傷,未免也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

直到上個月,我開始心理諮商。

改變我想法的一本書

上個月我參加的讀書會在讀《被討厭的勇氣》。我以前已經讀過一遍,我一直很認同書中「創傷不存在」的說法,覺得一切都是心態問題,只要轉念,什麼事都能解決。我也從來沒想過自己可能會是有創傷的人,畢竟,我已經20年沒哭過了,深信沒有什麼事值得我流淚。

然而就在上個月的一次諮商中,我真的哭了。

聊到某些細節時,諮商師注意到我有情緒時,問我為什麼有情緒,我想了想,喉嚨哽咽著說,「我不想要大家因為我而不開心」。說完這句話的瞬間,眼淚就掉了下來。我自己都很驚訝,明明是一句很普通的話,但說出來的時候卻充滿了這麼多情緒。那一刻我才意識到,這句話對我來說有多重要。

雖然又如往常一樣很快的就收起了情緒,但那一刻我意識到:或許我真的壓抑了某些東西,而且壓抑了很久。我第一次決定認真看待「情緒」這個我極少觸碰的領域。

我開始研究與創傷相關的書籍,也發現現代神經科學早已推翻「創傷並不存在」的這種說法。創傷原來是會殘留在身體裡,影響腦迴路的。

我設立了書單,並且讀了《Running on Empty》這本書(台灣翻譯為《童年情感忽視》),驚覺自己正是書中所說的「童年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的典型案例:難以表達情緒,難以共情他人,缺乏自律⋯⋯

我自由的童年

從我10歲開始,我媽媽就因為跟爸爸不合,住在不同的城市,我一年只見她兩三個月。我跟爸爸住,但他也不太管我。我有自己的房間,只要待在房間裡,沒人會來檢查我在做什麼。大部分的時間我也由幫傭照顧我一個人吃晚餐。我可以玩遊戲玩到凌晨三點,可以通宵看小說。就算理性知道跳過睡眠不好,但沒有人告訴我必須要停止,我每次都選擇犧牲未來而及時行樂。我的功課都交給家教來解決。基本上需要我自己做功課的時間也很少。

我爸爸也不是最好的榜樣。他一天抽一百支煙,早上還沒上廁所先抽一根。邊吃飯也能邊抽菸。他也喝很多酒,常常很晚才回家,有時候還會帶其他女人回來,雖然他都會儘量不讓我知道。他在家的時候,也只是看小說和電視。我去他公司時,也只看過他對著電腦玩接龍。我從來沒有看過他努力工作的樣子。

當時同學們都超級羨慕我,我以為這叫做「自由」。現在我才明白,那叫做「放縱型父母(Permissive Parents)」,屬於書中提到的童年情感忽視的一種。

我後來才明白,我家就是典型的「放縱型家庭」。

界線?什麼界線。我想玩到幾點就玩到幾點,想吃什麼就吃什麼。規則在我家形同虛設。我無聊的時候,幫傭就會給我零食或讓我看電視;我不開心的時候,爸爸就帶我去買玩具。

看起來很棒對吧?但沒有人教我怎麼面對無聊、怎麼處理挫折、怎麼在不想做的時候還是去做該做的事。我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小皇帝,習慣了立即滿足,一遇到不舒服就逃避。

這樣養大的孩子,延遲滿足的肌肉完全萎縮。我的大腦習慣了立即獎賞,一遇到無聊就想逃避。更糟的是,我腦袋裡住著兩個聲音:一個放任的小惡魔說「算了啦,明天再做」,一個苛刻的批評者罵「你怎麼這麼沒用」。

《Running on Empty》解釋了這種現象:當父母沒有提供穩定的情緒指導時,孩子就會內化兩種極端的聲音。放任的聲音來自於童年時期「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環境,而苛刻的聲音則是成年後對這種放縱的反彈和自我攻擊。因為從來沒有學過如何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平衡,我就像鐘擺一樣在「完全放縱」和「嚴厲自責」之間來回擺盪。

這兩個聲音輪流折磨我,讓我的計畫反覆中斷。

難怪我總在極度自我批判和極度放縱之間擺盪,一下子工作狂、一下子報復性放鬆,把先前努力全數清零。

不是藉口,是解脫

「這不是我的錯,而是我小時候有創傷」聽起來完全像是在找藉口,對一直不相信創傷的我來說,卻是一種解脫,也是一種頓悟。也給了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自律問題。纏繞了我十幾年的問題,是該換一種方法來解決看待了!

要改寫童年養成的腦迴路和幾十年來的習慣很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事。我錯在以為讀了一本《原子習慣》或《被討厭的勇氣》就覺得自己可以逆天改命。現在!立刻!就改變!然後發現沒用又沮喪的繼續放縱自己。20多年的習慣,至少也要有花一半的時間,也就是10年去跟他奮鬥的心態吧。

我就是「反向柯南」

突然想到名偵探柯南的開場白:「唯一看透了真相的是一個外表看似小孩,頭腦卻是大人的名偵探柯南!」

我覺得我剛好相反,外表是 34 歲的大人,自律程度卻只有 10 歲。一個活生生的「反向柯南」。

既然如此,那我就用對待 10 歲小孩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吧。

寫這些也不是要怪罪誰。為人父母更能理解我爸媽已經盡了他們最大的努力了。如果我出生在我父母那個時代,或是我爺爺奶奶的時代,那可是又有戰爭又連飯都吃不飽呢。根本不會在意什麼「童年情感忽視」。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既然活在舒服溫飽的時代裡,那了解自己的創傷和情緒就成為了一個對我來說CP值很高的「自我提升」途徑。

重新教自己如何自律

我目前有了一個全新的方向。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目前還處在三分鐘熱度當中。但我決定好好教導自己。如果把自己想成一個10歲的小孩的話,我也許就能少一點批判,多一點溫柔。我不會因為他沒好好照著《原子習慣》照做而生氣吧。也不會對著他大吼「你為什麼不努力!」「你為什麼那麼懶!」對 34 歲的自己我可以這樣兇,但對只有 10 歲自律年齡的自己,我得有耐心一點,慢慢教。

我現在要重新學習一些小時候沒人教我的基本技能。

最重要的是學會「對自己說不」。以前想熬夜就熬夜,想吃垃圾食物就吃,從來沒有人教我設界線。現在我要學會當自己的「嚴格但溫柔的父母」。

還有學會處理情緒。以前不開心就打遊戲、看劇來逃避,現在我要學會坐下來問自己:「你現在感覺如何?為什麼會這樣?」即使很不舒服,也不要立刻逃避。

希望在採用了新視角後,這次的三分鐘熱度能持久一些。

如果你也有自律方面的問題的話,強烈推薦這本書。也許問題不在於你不夠努力不夠好,而只是過去沒有人教過你這些。從現在開始重新學習,永遠不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