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不行,是你等級不夠

收錄於遊戲心法專題

用遊戲的方式來思考人生,讓成長變得有趣又有策略。

約 4 分鐘

遊戲

遊戲裡打輸了,系統常常會告訴你原因。

「等級不足」 「需要裝備:鐵劍(15 級)」 「需要技能:二段跳」

失敗訊息寫得明明白白。不是你手殘,不是你沒天份,只是條件還沒達到。

沒有玩家會因為 10 級打不贏 50 級魔王就刪帳號。你知道這是暫時的。今天不行,練練再來。

遊戲讓失敗變得客觀:這不是人的問題,是數字的問題。

現實

現實的失敗沒有系統提示。

作品沒人看、面試被拒絕、告白失敗。沒人告訴你差在哪。

於是我們開始內耗: 「是不是我真的不行?」 「可能我沒天份。」 「算了,不是這塊料。」

停。如果這是遊戲呢?

那個沒人看的作品,可能你的「文案技能:2 級」還不夠。 那個拒絕你的公司,可能需要「經驗值:3 年」。 那段無疾而終的感情,可能你的「情緒管理」還沒點滿。

失敗不代表你不行。失敗只是在提醒你:等級還不夠。

永久性的「我不行」vs 暫時性的「我還沒準備好」——差別很大。

前者讓你放棄。後者讓你去練級。

每個高手都曾經是菜鳥。差別只在於,他們把「我不行」翻譯成「我需要練什麼」。

不是你不行,是你等級不夠。

玩家筆記

第一次錄 YouTube,我看著自己的成品,差點哭出來。

聲音發抖、眼神飄移、「呃」和「那個」佔了一半時間。跟那些我羨慕的 YouTuber 比,我簡直像個災難。

「我在想什麼?我果然不適合做這個。」

刪掉影片,關掉電腦,繼續舒服的當觀眾。

開始運用遊戲心法後,我換了個想法:如果錄影是個職業,我現在是 1 級,那些會出現在我視野的 YouTuber 都至少 60 級。

1 級的表現當然像 1 級。這不是天份問題,是經驗值問題。

我開始列清單:

  • 對鏡頭說話:1 級
  • 剪輯:1 級
  • 聲音處理:1 級
  • 演講:1 級
  • 組織內容:5 級(寫過文章)
  • 選題:50 級

清楚了。不是「我不行」,是好幾個技能都還在新手村。

現在我繼續寫部落格(練組織能力)、參加讀書會當領讀(練口語表達)、錄影像筆記(習慣自己的聲音和對鏡頭說話)、看教學影片(學剪輯)。

這些技能看似分散,但都是在為同一件事做準備。

我還是 1 級的 YouTuber。但演講變 10 級、看著鏡頭說話變 10 級後,做 YouTube 就不會那麼可怕了。就像遊戲裡,裝備好一點、等級高一點,原本打不贏的怪就打得贏了。

只要我不把「現在不行」誤讀成「永遠不行」。

練級提示

□ 把「我不行」改成「我還不行」——加一個字,差很多
□ 失敗時先想想:「這需要什麼技能和多少級?」「我目前投入了多少時間?」「我的期望合理嗎?」,而不是「我是不是沒天份?」
□ 去找找高級玩家的 1 級時的作品,你會認識到沒人天生 60 級
□ 設定自己可控可執行的練級目標(做 10 次)而不是無法控制的結果目標(要成功、要達到什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