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感,而不是讀後感

收錄於閱讀與筆記專題

記錄我對閱讀和筆記的思考,包括如何更有效地閱讀、如何做筆記、如何內化知識,以及如何將讀過的書轉化為自己的智慧。

約 2 分鐘

我們都在騙自己會寫讀後感。

這個謊言長這樣:

「等我讀完再好好整理」
「先劃線,之後再寫心得」
「這本書太好了,值得寫長文」

然後呢?

書讀完了,筆記欄還是空的。
劃線躺在那裡,像沒人認領的行李。
長文從來沒出現過。

這不是拖延症。這是錯誤期待。

為什麼讀後感總是難產?

  1. 遺忘曲線不等人 — 讀完三天,你只記得 20%
  2. 注意力不斷被搶走 — 新書、新文章、新影片沒完沒了
  3. 完美主義作祟 — 總想寫出完整架構的深度好文

真正有用的筆記都是這樣的:

  • 看到第三章突然想到上個專案的問題
  • 讀到一半發現這段能用在明天的會議
  • 某句話讓你想起十年前的錯誤決定

這些才是真正的領悟時刻。

而它們不會等你讀完。

「讀後感」這個詞本身就在誤導我們

它暗示你要讀完才有資格寫。
它暗示感想要等到最後才成形。
它暗示不完整的想法沒有價值。

本末倒置。

改寫讀中感。

趁熱的想法才有溫度。

寫作日曆

12月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