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的方法 書封

筆記的方法 The Method of Note-Taking

作者:劉少楠、劉白光

出版年份:2025

完成閱讀:2025/9/23

頁數:336

用幾句話概括整本書的核心思想

做筆記不是收集資訊,而是用自己的話思考、定期回顧、持續實踐,為未來的自己提供想法、線索和依據。

快速導覽

30秒結論:這本書告訴你做筆記的重點不在於記了什麼,而在於能不能增援未來的自己。推薦給想建立有效筆記系統、卻總是半途而廢的人。

3句話概括本書

  1. 做筆記的精髓在於用自己的話思考,而不是複製貼上當知識搬運工。
  2. 不回顧的筆記等於沒做,定期回顧比不斷記錄新內容更重要。
  3. 工具和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像發明卡片盒記憶法的盧曼一樣幾十年如一日地持續記錄。

我為什麼會讀這本書

一直以來我都有做筆記的習慣,但總覺得筆記系統不夠好。看到這本書的作者是 flomo 浮墨筆記的創辦人,而且書裡提到盧曼的卡片盒筆記法,就想說來看看他們怎麼看待做筆記這件事。

說實話,我自己也是個「工具控」,從 2008 年到現在不知道換過多少筆記工具,書架上還躺著幾本只寫了前 1/3 的 Moleskine 筆記本。每次都覺得找到更好的工具就能解決問題,結果只是不斷重啟、不斷放棄。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

  • 筆記工具狂熱者:買了一堆筆記本和 app,卻從來沒有真正堅持使用的人
  • 知識焦慮患者:拼命收集資訊、瘋狂做筆記,卻從來不回顧也不使用的人
  • 完美主義拖延者:總是在等待完美的系統才開始行動,結果一直沒開始的人
  • 迷茫的學習者:讀了很多書、學了很多東西,卻不知道該記什麼、怎麼記的人
  • 想要知行合一的實踐者:不只想要學習知識,更想要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的人

快速讀後感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想是:我終於找到一個不再讓我焦慮的筆記方法了。

這本書最棒的地方是它打破了我對做筆記的迷思。以前總覺得要記得越多越好,要建立完美的分類系統,要用最新最酷的工具。但作者告訴我們,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筆記能不能增援未來的自己?

書裡提到的「用自己的話記筆記」這個概念特別打動我。以前我總是複製貼上一堆金句,結果筆記本裡塞滿了別人的話,卻沒有自己的思考。現在我懂了,做筆記的重點不是「記了什麼」,而是「在記的過程中思考了什麼」。

另外,作者一直強調「回顧」的重要性,這點也讓我醍醐灌頂。我們常常焦慮地追逐新知識,卻忽略了回顧舊筆記。就像健身一樣,重點不是你今天做了多少,而是你能不能持續做。

如果要說缺點的話,大概就是書裡的例子都是作者自己的,比較難直接套用。但整體來說,這本書給了我很實用的框架和心法,讓我不再被「完美筆記系統」這個幻影綁架。

核心思想和實用建議

1. 做筆記是為了增援未來的自己

做筆記不是收集資訊,而是為了未來遇到問題時,能找到想法、線索或依據

想像一下,你做筆記就像準備食材,未來要寫文章或解決問題時,就像做菜一樣。有了事先準備好的食材,做菜就能事半功倍。

過去的筆記可以提供三種增援:

  1. 想法:之前記錄的直接可以用的想法
  2. 線索:面對難題時找到解決思路的線索
  3. 依據:做決定要採取行動時的依據

2. 用自己的話記筆記(倒逼思考)

盧曼說:「不寫,就無法思考」。做筆記的精髓不在於「寫了什麼」,而在於「倒逼思考」這個過程。

如果你只是把別人的話原封不動地複製下來,那你不必動什麼腦筋也能完成這種「知識搬運」。但如果你要用自己的話複述或總結,你就必須先思考。

「先思考、之後再記憶」優於「先記憶、之後再思考」。記憶只是在腦子裡多了個金句,思考才會真正理解並應用。

更重要的是,要精煉內容,不要當復讀機。記得越多,回顧時需要花的精力也越多。與其記很多沒用的筆記,不如記少數有用的筆記。真正重要的話錯過了也沒關係,之後還會碰到。

3. 回顧比記錄更重要

我們常常拼命記錄新知識來對抗焦慮,卻忘了過去讀的書和做的筆記如果不能被運用,反而本末倒置。

回顧可以幫我們對抗遺忘曲線和加強知識內化。作者建議兩種回顧方式:

小回顧:像健身一樣每天或隔日做,不要太長(一個 Pomodoro 就夠了)。重點是持續。記錄新筆記前,先回顧一下相關內容,熟悉上下文。

大回顧:每週或每月花半天時間,把過去做的筆記一次加載到大腦裡思考,找到筆記之間的連接。

同時要定期刪除:

  • 自己不再關注的領域
  • 囤積很久卻沒再看的內容
  • 不再有共鳴的金句或名言
  • 一次性、過程性內容

4. 以問題為導向,不要盲目收集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大腦很容易變成「不分青紅皂白的好奇心機器」。多巴胺讓我們對「獲取信息」這個過程本身上癮,而不是真正在乎信息的質量。

作者建議:

  • 不必成為全能專家:注意力有限,要為注意力設限
  • 以具體問題為牽引:有問題才去找資訊,而不是漫無目的地獲取信息
  • 主動監控,保持質疑:不管是書的名言還是專家的建議都不要盲目接受

同時要避免:

  • 利用你情緒的信息源(新聞、八卦、clickbait)
  • 只看舒適區的內容
  • 二手轉述的信息(要看第一手資料)

5. 知行合一:要下場實踐

知行合一不僅僅是一個目標,更是一種追求目標的方法。結合實踐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

作者舉了很生動的例子:

  • 讀一百篇產品經理的心得,還需親身做一個產品
  • 看十部青春戀愛偶像劇,還需親身談一次戀愛
  • 聽師父講一年殺豬的方法,還需親身殺一頭豬

6. 還是得要堅持,不要重啟

盧曼用的卡片盒筆記法其實非常簡單:寫卡片,然後把卡片放到木頭盒子裡。但他一輩子都在用這套方法,積累了約九萬張知識卡片,並借助它們寫出了五十多本書和大量論文。

方法和工具或許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幾十年如一日地持續記錄。不要因為看到新工具就重啟系統,不要因為方法不完美就放棄。

作者說:「使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經書,而是那條取經的路。」

持續不斷很難,但好消息是,前方的道路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並不多。只要能持續不斷記錄,不出一年時間,你就能遠超身邊的大多數人。

當目標需要很長時間時,衝刺沒有用。設置上限,每天做一點點比較好。

個人收穫和反思

1. 不要再被「完美系統」綁架

我總是在追求完美的筆記系統。看到別人用 Roam Research 就想換 Roam,看到別人用 Notion 就想換 Notion,看到別人用 Obsidian 就想換 Obsidian。不然就是不同的筆記系統,比如 PARA、LYT、PPV、Zettelkasten等等。每次換工具和筆記法的時候都要花時間研究、遷移資料,結果什麼都沒堅持下來。

讀完這本書我才又一次反思,工具不是問題,「不夠強」才是問題。我不夠清楚自己要去往何方,不夠清楚自己究竟要掌握哪些知識,所以才會像牆頭草一樣隨風飄揚。

現在我決定就用 Obsidian(因為我已經用了一段時間),不再追求完美,而是專注在「持續記錄」這件事上。

2. 筆記焦慮的根源:想記住一切

以前我讀書時總想把所有重點都記下來,結果筆記本裡塞滿了劃線和金句,卻從來不回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與其記很多沒用的筆記,不如記少數有用的筆記

真正對自己有價值的可能就只有幾點。其他要不是其他書已經提到了,不然就是對現在的自己沒有用。而且真的重要的話錯過了也沒關係,之後還會再碰到(就像我在不同的書裡都看到複利的概念一樣)。

3. 回顧才是做筆記最重要的部分

說實話,以前我從來沒有「回顧筆記」的習慣。總是充滿虛榮心的追逐新知識,卻忽略了舊筆記。這就像健身只做新動作,卻從來不重複訓練基本功一樣。

最近我開始每天開三個隨機筆記來回顧筆記。我發現有了這個習慣讓我對知識的理解更深,也更容易在需要的時候想起來,而且還有個副作用就是因為我知道不久的將來就可能會看到這個筆記,所以寫的更用心。

回顧的過程中我開始刪除那些「不再有共鳴的金句」和「囤積很久卻沒再看的內容」。這讓我的筆記系統變得更輕盈,也更有用。

4. 在 AI 時代,個人經驗才是最珍貴的資產

書裡提到:「在 AI 時代,真正值得記錄的是『個人』的東西:個人經歷、個人興趣、個人感悟、個人思考。」

這點讓我特別有感觸。現在 ChatGPT 可以回答大部分的知識性問題,但它無法回答「我上次遇到這個問題是怎麼解決的」、「我為什麼會對這個主題感興趣」、「這個概念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所以我現在做筆記時會更注重記錄自己的思考和經驗,而不只是摘錄別人的金句。這些才是真正屬於我、無法被 AI 取代的資產。

5. 知行合一比知道更重要

看到書裡舉的例子特別有感:「讀一百篇產品經理的心得,還需親身做一個產品。」

我自己做 app 開發的經驗也是這樣。讀再多 iOS 開發的文章,都不如實際寫一個 app 來得有效。而且真正做了之後,再回頭看那些文章,理解會完全不一樣。

所以現在我做筆記時會刻意記錄「我要採取什麼行動」,而不只是「我學到了什麼」。

行動清單

  1. 在每月筆記裡加入「本月創建的新筆記」回顧區,定期回顧和整理
  2. 每天至少花一個 Pomodoro 回顧舊筆記,而不只是記錄新內容
  3. 建立自己的標籤說明書,明確定義每個標籤的用途
  4. 每週刪除一些不再有用的筆記,讓系統保持輕盈
  5. 做筆記時問自己:這對未來的我有什麼幫助? 如果沒有明確答案,就不要記

金句名言

我們為何要記筆記?不是為了收集資訊,而是希望未來遇到問題時,這些知識能幫上忙,即增援未來的自己。 We take notes not to collect information, but to help our future selves when we encounter problems.

這句話完全改變了我對做筆記的認知。做筆記不是囤積知識,而是為未來的自己準備彈藥。

盧曼說,「不寫,就無法思考」。也就是說,用自己的話記筆記,精髓不在於「寫了什麼」這一結果,而在於「倒逼思考」這一過程。 Luhmann said, “Without writing, you cannot think.” The essence of note-taking in your own words is not the result of “what you wrote,” but the process of “forcing yourself to think.”

這個概念讓我明白為什麼複製貼上沒有用。因為精髓在於思考的過程,不在於記錄的結果。

知識本身沒有價值,只有為我所用才有價值;重要的不是熟讀多少學科,而是能夠靈活運用多少知識;人是萬物的尺度,我亦是所有知識的尺度。 Knowledge itself has no value; it only has value when it’s useful to me. What matters is not how much you know, but how flexibly you can apply what you know.

這是「以我為主」的核心概念。不要被知識的量綁架,要問自己:這些知識對我有什麼用?

使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經書,而是那條取經的路。 What made Xuanzang who he was, was not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but the journey to obtain them.

這個比喻太棒了。重點不是你最終建立了多完美的系統,而是你在這個過程中的持續實踐。

大腦會高估那些讓我們感覺良好但實際並沒有用處的信息,就像我們的大腦喜歡垃圾食品中那些無用的熱量一樣。 Our brains overestimate information that makes us feel good but is actually useless, just like our brains love useless calories in junk food.

這個類比讓我意識到,我們對信息的成癮就像對垃圾食品的成癮一樣。感覺很爽,但其實沒什麼營養。

你積累的知識,有且只有一個使用者,即「未來的你」。 The knowledge you accumulate has one and only one user: your future self.

這句話讓我明白,做筆記的唯一用戶是未來的自己。所以要問:未來的我會需要這個嗎?

持續不斷,是記筆記非常困難的一關。不過別灰心,好消息是,前方的道路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並不多。 Consistency is the hardest part of note-taking. But don’t be discouraged—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 road ahead is not crowded, because not many people persist.

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堅持很難,但正因為難,所以只要堅持就能贏過大部分人。

我的其它劃線和筆記

「先思考、之後再記憶」優於「先記憶、之後再思考」。 “Think first, then memorize” is better than “memorize first, then think.”

做筆記不是一次性動作,而是需要持續做、反覆做。宮崎駿:「世界上重要的事情,大多都很麻煩。」 Note-taking is not a one-time action, but requires continuous and repeated effort. Hayao Miyazaki: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the world are troublesome.”

我們不斷地想記錄更多和更新的知識來抵銷內心的焦慮和滿足又讀了一本新書的虛榮心。 We constantly want to record more and newer knowledge to offset our inner anxiety and satisfy the vanity of having read another new book.

就像想吃食物一樣,我們常常是在本能的、毫無覺察的、被動的接受信息,被信息支配著。 Just like craving food, we often passively accept information instinctively and unconsciously, being dominated by information.

《貪婪的多巴胺》一書提到,多巴胺的分泌來自大腦對「意外」的反應。 “The Molecule of More” mentions that dopamine secretion comes from the brain’s response to “surprises.”

以前信息很少,信息關係著增加生存機會。但現在信息無限多,多巴胺的機制反而會讓我們沈迷在獲取信息的快樂當中。 In the past, information was scarce and related to survival chances. But now information is infinite, and the dopamine mechanism makes us addicted to the pleasure of acquiring information.

不必成為全能專家,我們的注意力有限,所以要為注意力設限。 You don’t need to be an omniscient expert. Our attention is limited, so we need to set limits for our attention.

以具體問題為牽引,而不是漫無目的的獲取信息。問題指引方向,好問題比答案還要重要。 Be guided by specific questions, not aimles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Questions guide direction; good question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answers.

要下場實踐,「以自己作為方法」,要知行合一,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You must practice, “use yourself as the method,” achiev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read thousands of books but also travel thousands of miles.

牆頭草,是因為「我」不夠強。 Being a fence-sitter is because “I” am not strong enough.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某個選擇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實際上背後可能隱藏的是:內心的恐懼、內心的貪婪、思維的偷懶。 Often, we think a choice is our own, but it may actually hide: inner fear, inner greed, or mental laziness.

事實上,知行合一不僅僅是一個目標,更是一種追求目標的方法。 In fact,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s not just a goal, but also a method of pursuing goals.

讀一百篇產品經理的心得,還需親身做一個產品;看十部青春戀愛偶像劇,還需親身談一次戀愛;聽師父講一年殺豬的方法,還需親身殺一頭豬。 Reading a hundred product manager insights still requires making a product yourself; watching ten romantic dramas still requires experiencing love yourself; hearing a master explain pig slaughtering for a year still requires slaughtering a pig yourself.

我曾是個「工具控」,自2008年以來不知道用過多少筆記工具。 I used to be a “tool junkie,” and have used countless note-taking tools since 2008.

工具是最新的,方法是最潮的,結果呢?可以說慘不忍睹。因為無論是工具還是方法,我最終都沒有堅持下去。 The tools were the newest, the methods were the trendiest, but the result? Disastrous. Because whether tools or methods, I never persisted with any of them.

盧曼用的方法非常簡單,簡單到只是寫卡片,然後把卡片放到木頭盒子裡。更重要的是,盧曼還做了另一件事,就是堅持使用這套方法,用了一輩子。 Luhmann’s method was very simple—just writing cards and putting them in a wooden box. More importantly, he did one more thing: he persisted with this method for his entire life.

盧曼帶給我的啟示是,方法和工具或許重要,但一個人要想通過記筆記或知識管理創造屬於自己的神話,更重要的是幾十年如一日地持續記錄,持續修煉基本功。 Luhmann’s insight for me is that while methods and tools may be important, to create your own legend through note-taking or knowledge management,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decades of consistent recording and practicing the fundamentals.

目標需要很長的時間時,衝鋒沒有用。設置上限,每天做一點點比較好。 When goals require a long time, sprinting is useless. Set an upper limit and do a little bit every day inst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