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學習 書封

精實學習 Lean Learning

如何透過學得更少來成就更多

作者:Pat Flynn

出版年份:2025

完成閱讀:2025/9/24

頁數:256

用幾句話概括整本書的核心思想

教你用「恰好需要」而非「以防萬一」的方式學習,強調立即行動而非無止境的資訊收集。

快速導覽

30 秒結論:這本書教你「且學且做」,用最少的資訊開始行動。道理都很好,但內容太淺、工具不實用,除非你完全沒讀過自我成長的書,否則不推薦。

3句話概括本書

  1. 停止無止境的資訊收集,改用「恰好需要」(just-in-time)而非「以防萬一」(just-in-case)的學習方式。
  2. 用 Lean Learning Loop 的四步驟:確認下一個成果 → 只學達成它所需的知識 → 立即實作 → 檢視並重複。
  3. 透過短期的全力衝刺和公開學習來加速成長,而不是等到準備好才開始。

我為什麼會讀這本書

Pat Flynn 是 Podcast 界的老人,寫過好幾本自己出版的書。我偶爾會聽他的 Smart Passive Income podcast。之前聽到他匿名開始了一個新的寶可夢開卡包 YouTube 頻道,幾個月內就經營到百萬訂閱,雖然內容感覺有點像在向小孩炫富、提倡賭博,不是我的 type,但還是很佩服他的執行力。這次是他第一次傳統出版,想看看傳統出版的書跟自出版有什麼不同。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

  • 資訊焦慮症患者,總覺得要學完所有東西才能開始行動
  • 買了一堆課程卻從來沒完成過任何一個的人
  • 完全沒讀過自我成長書的初學者
  • 需要一個簡單框架來打破「學習癱瘓」的人
  • 想要快速了解 Pat Flynn 成功方法論的粉絲

章節目錄

  • Chapter 1: Inspiration Overload and the Art of Selective Curiosity
  • Chapter 2: Choosing Action over Information
  • Chapter 3: The Power of Champions
  • Chapter 4: Protect Your Progress
  • Chapter 5: Voluntary Force Functions
  • Chapter 6: Persist or Pivot?
  • Chapter 7: Micro Mastery and Quantum Leaps
  • Chapter 8: From Learning to Leading

快速讀後感

3.0/5.0 不是很推(除非你沒有在讀什麼自我成長的書)。

老實說有點失望。一大堆大道理,工具沒想清楚。比如第一章的靈感矩陣(Inspiration Matrix),我花 1 小時想的框架好像都比較實用。整本書缺乏關聯性,只是圍繞著「且學且做」這個主題加了一些內容,像個縫合怪。

最讓我傻眼的是,作者在書中提到他因為有很多工作和家庭責任,所以花了整整兩個禮拜專注在這本書上(才兩個禮拜!)。這可能也是 Lean Learning 和 AI 時代的硬傷——太注重效率、太注重行動、太注重「出版」這個成果。雖然建議本身都不錯,但作者沒有好好思考怎麼為讀者帶來最大的價值和實用性,導致這本書寫得非常淺,乾貨太少,能劃線的部分非常少。每一個建議都有更好的書可以讀。比如談失敗,Hidden Potential 寫得好很多並且有鮮活的例子。

但當然還是受到了一些啟發。最大的收穫是重新思考了行動 vs 計劃的平衡,還有「Power of 10」這個概念——不管結果,先全力做 10 次再說。

核心思想和實用建議

Lean Learning Loop:且學且做的四步驟

作者提出的核心框架很簡單:

  1. 確認下一個成果(Identify the next outcome)
  2. 只學達成它所需的知識(Learn only what enables it)
  3. 立即實作(Implement immediately)
  4. 檢視並重複(Review and repeat)

這樣就能避免資訊過載卻遲遲不行動的窘境。

Just-in-Time vs Just-in-Case Learning

這是全書最核心的概念。不要再「以防萬一」地囤積知識了(買一堆課程放著),而是「恰好需要」時才學(要做這一步了才去學這一步需要的技能)。

資訊量已經夠了。資訊要對症下藥才行,不是為了以防萬一。

The Power of 10:用力十下,突破瓶頸

這是我覺得全書最實用的概念。來自划船訓練的方法——「接下來全力划 10 下!」用短暫、高強度的衝刺來突破瓶頸。也很像 Hackathon 的概念。

  • 想做 Podcast?先做 10 集再說
  • 想做 YouTube?先做 10 支短影片
  • 想寫部落格?先寫 10 篇文章(這個網站就是這樣開始的)

做最小可行行動

What would it look like if it were easy (fun)? 如果這件事很簡單,會長什麼樣子?

這句話來自 Tim Ferriss。Ali Abdaal 也常常提起。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太痛苦。

就像做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小可行產品)那樣,來做 MVA(Minimum Viable Action 最小可行行動)。就像《原子習慣》提倡的那樣,先多做一點點,才能做多一些些。

個人收穫和反思

行動 vs 計劃:需要平衡

作者說得道理都對,很適用於只學習不實踐的人(比如我)。但他完全沒有探討另一面。先假設我們一定會行動,那是「直接以最少的資訊就開始行動」比較好,還是「有計劃性地先把各方面的資訊學習一通、計劃清楚、再行動」比較好?

It really depends. 比如有用過 AI 做事的人就知道,先計劃好會讓後面所有的行動好非常多。如果一味衝刺,大概最後就會像寫這本書一樣,差強人意。可能需要平衡一下兩種方式。

重新設計 Inspiration Matrix

作者給了一個很像 7 Habits 的矩陣,用有趣 × 重要性來區分優先度。雖然我覺得作者的版本不實用,但重新思考後還是有啟發的。我重新定義的版本(PACE):

  • Prioritize(有趣 × 重要):趁熱打鐵,全力衝刺
  • Animate(無趣 × 重要):遊戲化,想辦法讓它變有趣
  • Control(有趣 × 不重要):設定時間限制,不要上癮(Netflix、遊戲等)
  • Eliminate(無趣 × 不重要):直接拒絕

重點是:有趣但不重要的娛樂要好好控制! 這是最容易浪費時間的區域。

Power of 10 很適合突破瓶頸

有時候也需要衝刺一下來突破瓶頸。這個部落格也是這樣開始的——不管結果,先寫 10 篇再說。做 Project 的話有時候也可以考慮用自己的 Hackathon 方式。

現在我已經寫完 10 篇文章了,應該要為自己安排下一個 Power 10。比如嘗試 Podcast 或 YouTube,難度比較大所以改成 3-5 個就好。

這完全符合《Tiny Experiments》裡面提倡的,大家應該做一些小實驗。設簡短的時間限制,比如十下,讓人比較沒有壓力,可以輕易嘗試。把它定義為實驗,則不用害怕失敗,重點是從實驗成果中學習,並迭代。

用 AI 搭建我的董事會

作者提到要讓自己被優秀的人圍繞,雖然講得非常淺,但我也很認可。最近有意識地在搭建我的「董事會」(都是一些我喜歡的作者們,像 Derek Sivers、Oliver Burkeman、Joseph Goldstein 等)。用 AI 模擬他們回答我的疑難雜症,非常好用。

行動清單

  1. 安排下一個 Power 10 挑戰:嘗試 3-5 集 Podcast 或 YouTube 短影片
  2. 反思目前哪些事情是「有趣 × 重要」的,趁還有三分鐘熱度時全力衝刺
  3. 反思目前哪些事情是「有趣 × 不重要」的,要限制它們
  4. 優化我的網站 funnel:主頁/關於/電子報都值得翻新,轉化率太低
  5. 清理訂閱清單,取消那些「以防萬一」訂閱但從來不看的電子報

金句名言

沒有資訊的行動是混亂,但沒有行動的資訊是浪費。

“Action without information is chaos, but information without action is a waste. The key to unlocking our full potential lies in finding the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這是本書的核心思想。我們需要的是平衡,而不是無止境的學習或盲目的行動。

精通不是需要幾千小時,而是在對的時間踏出對的下一步。

“Most people think it takes thousands of hours—or an entire lifetime—to become an expert. But the truth is that mastery is just the process of taking the next right step at just the right time and letting those small wins build.”

把精通想成一連串的小勝利累積,而不是遙不可及的終點。

你正在學習的額外資訊正在阻礙你行動。

“The extra learning you’re turning to is getting in the way of action. It’s like a weighted safety blanket that’s so heavy, you’re never going to move out from under it… The information you actually need i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ose actions. Messing up is stepping up.”

過度學習就像太重的安全毯,讓你永遠無法起身。你真正需要的資訊在行動的另一端。

JITI:恰好需要時才學習。

“It’s essential to start with just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 but even more crucial to continue learning only what is necessary at each step. This is the essence of JITI—focusing precisely on the information required at the moment and intentionally blocking out everything else.”

Just-In-Time Information(JITI)vs Just-In-Case 囤積。作者以前也是資訊囤積狂,直到發現這個策略改變了一切。

螃蟹桶效應:當你想爬出去,其他螃蟹會把你拉回來。

“I once heard a story about a bucket of crabs. When you have a bucket of live crabs, you don’t ever have to worry about any of those crabs crawling out: because as soon as one tries to escape, the other crabs use their pincers to pull the escaping crab back down… We live in a world just like that, and our anti-champions are the crabs.”

當你想進步時,周圍的人可能會扯你後腿。不是因為他們想傷害你,而是因為維持現狀讓他們感到安全。

Power 10:全力划 10 下!

“All right here it comes, a Power 10 in… 3… (stroke)… 2… (stroke)… 1… (stroke)… GO! That’s the cue for you and every other rower in the boat to go all out during the next ten consecutive strokes… It’s just ten strokes, after all, and that’s why it works so well.”

來自划船訓練的智慧。用短暫、高強度的衝刺來突破瓶頸。因為「只有 10 下」,所以每個人都能找到力量完成它。

我的其它劃線和筆記

  • 在公開場合學習(Learn out loud / Build in public):教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把你的學習過程公開分享,既能幫助別人也能加速自己的成長。
  • 智囊團的力量(Master Mind):讓自己被優秀的人圍繞。找到你的導師和同伴,他們會加速你的成長。
  • 自願的強制機制(Voluntary Force Functions):把自己放在會強迫你行動的環境。比如公開承諾、付費課程、找accountability partner。
  • 優化漏斗,一次改善一步:不要想一次改變所有事情。專注在漏斗的一個環節,改善它,再移到下一個。
  • 你的行事曆反映你的價值觀:想知道你真正在乎什麼?看你的行事曆就知道了。
  • 拒絕的喜悅(Joy of opting out):學會說不。不是每個機會都值得追求。作者提到 Paul Jarvis 如何 opt out,但一點都不深入(可惜)。
  • 螃蟹們會扯後腿:當你想進步時,周圍的人可能會扯你後腿。要小心保護你的進步。
  • 人生不該自動駕駛:定期檢視你的方向,該堅持還是該轉向(Persist or Pivot)?
  • 微精通(Micro-mastery):不要想著精通所有事情。專注在小範圍的精通,然後累積。
  • 擁抱失敗: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但作者在這方面寫得很淺,Hidden Potential 寫得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