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多語言部落格好像吃力不討好
我暫時放棄寫中英雙語部落格的N個理由
這是我為 2025 年 3 月 IndieWeb 嘉年華 所寫的投稿(第一次投稿!),主題是「自我表達」,由 Pablo Morales 主辦。如果你莫名其妙的正在閱讀這篇文章,你也應該來投稿看看!
不同語言中的不同版本的我
我這個懶人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能流利地使用三種語言:中文、英文和日文。每一種語言都展現出我不同的一面。
英文——諷刺的是,這是一個我從小就被迫學習而很討厭的語言。儘管我接受了主要以英文授課的國際學校教育,我的英文卻一直很爛,只要一下課,能用中文我就用中文。英文寫作功課曾經是我最大的敵人!直到二十多歲,在第一次讀了一些有用的英文書籍(終於不是奇幻YY小說或漫畫)後,我才開始欣賞英文的便利性。可以說,目前最厲害的書都是英文的。英文也成了我的教育和職業生涯的語言——史丹佛、Meta、技術討論。當我用英文寫作時,我不自覺地希望採用一種既隨性又帶有權威感的語調,試圖像我讀的勵志書和理財書那樣變得更有幫助。
用我的母語——中文時,則會有跟英文完全不同的一個人格表現。我變得超級口語化,哪怕變得正式一點我都覺得不自在。我的句子中會自然流露出像是「啦」和「啊」這類語助詞,因為這就是我三十幾年來跟家人朋友聊天時的用法。我會說一些我不會用英文說的笑話。我會提到一些對英語讀者來說毫無意義的童年卡通節目。用中文寫作時,我不用反覆推敲字詞選擇——就只是聊天而已。但是說到專有名詞的時候我都得轉換成英文,畢竟我沒用中文學習過這些知識。
然後是日文,我的第三語言。用日文時,我會比較拘謹和小心。儘管學習超過十年,我的日文仍然沒有到很好的程度。我的其中一個遙遙無期的夢想就是能跟日本人交談2分鐘不被認出來說我日本語とても上手ですね——就像你會對一個說中文的人說「你中文真厲害」一樣。我只會使用在課堂上掌握的簡單句式,偶爾會加入一些從動漫或漫畫中學到的、能讓我日本朋友覺得我很厲害的句子。用日文時,我更像是在表演,想要取得日本人的贊同,而不是在自然而然地展現自己。
這些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自於我用不同語言時,所吸收的不同類型的內容,以及我習慣在不同環境中使用它們的方式。
我不是三個不同的人——但我確實有三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註定失敗的野心勃勃部落格計劃
因為我稀少的優勢之一是會三種語言,今年初,我決定要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來寫我的部落格,並計劃最終加入日文。我說服自己這是個絕妙的主意,畢竟沒什麼其他人在做這件事。隨著 AI 翻譯工具的快速發展,我以為額外的工作量應該會很小——可能每篇文章只需要額外用 30 分鐘來審核和潤色就可以拍拍屁股了事。這樣就能多一個語言,多一些可能會對我有興趣且有著不同背景的觀眾,超值!
BUT,我還是想法太天真,簡直大錯特錯。
維護雙語內容的工作量實在太大了。
首先,我沒有一個清晰的流程。有時我會先用英文寫,有時則會先用中文寫。但無論哪個方向的翻譯都需要完全不同的思考模式,而且結果會因為我最初使用哪種語言而截然不同。這中間還引進了不必要的決策疲勞:我應該先用英文寫還是先用中文寫呢?
除此之外,好的翻譯不僅僅是替換文字——還涉及文化背景、參考資料和語調。
我不是作家,更像是一個製作人和編輯,所以我不反對 AI 幫我把想法寫得更簡潔,並且修正我這個非母語者的糟糕語法錯誤——反正這些仍然是我的想法。但翻譯成中文就是另一回事了。即使使用 Claude Sonnet 3.7 並且詳細地設定提示,它經常還是會使用簡體中文的用詞而非繁體中文(雖然我其實是用拼音在打繁體中文)。而且無論我如何設定提示,語調都不像我。最後我只能一行一行地從英文重新改寫。每一篇文章都變成了一個要一行一行寫的專案。真的很累!
同時,我連維持最基本的部落格都有點難了,還在想著給自己提升難度。作為一個新手Blogger,我其實已經在失敗的邊緣了:
- 不自律(我有說過我做什麼事都沒辦法持久嗎?三分鐘熱度是我的座右銘!)
- 沒時間(有兩個小孩就是這樣)
- 拖延症(無腦地看 YouTube 比寫一些有意義的東西容易太多了)
我最初的目標是用兩種語言每週發布一篇文章。然後變成兩週一篇。現況是:我能用一種語言每個月發布一篇就很棒棒了。
與 App 開發的相似之處
你知道嗎?這整個多語言部落格的掙扎讓我想起了在開發應用程式時學到的痛苦教訓。當我發布 MARU: Easy Japanese 的 2.0 版本時,我超級興奮,做了一個野心很大(好吧,老實說——完全魯莽)的決定,將它翻譯成了 25 種語言。
我當時超級樂觀!我的想法是:「即使只有匈牙利或希臘的一個用戶購買我的應用程式,也完全值得!」
最初做一次完整的翻譯其實並不難。花個幾天的時間就搞定了,也確實帶來了更多收入,很棒。但現在呢?唉。我添加的每一個小功能都需要翻譯成 25 種語言。即使只是添加一個「繼續」按鈕也需要 25 個不同的翻譯——當你只想快速發布更新並作產品迭代時,這絕對是心靈上的折磨。為此我變得不太喜歡更新我的 App 了。
另外,作為一人公司(就是我一個人在家穿著睡衣工作),我還得用 Google 翻譯和 ChatGPT 為所有這些語言提供客戶支援。有時很愉快能看到世界的彼岸有人使用我微薄的 App,但有時確實也很累人,但這確實是我在最初興奮階段沒有充分考慮到的額外工作。
我最終不得不把語言數量減少到 20 種,並且無法再減少。因為我剩下的語言中已經有真實的用戶在使用並付費了。我把翻譯刪掉的話會影響到他們的使用體驗。當然,教訓已經學到了。現在?如果是新 App 的話,我最多只想翻譯成三種語言。但既然已經翻譯成三種語言了,就會想好像可以弄八種,剛好涵蓋歐洲國家。是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其實,我之前讀的所有 reddit 建議和所有的商業建議書都說同樣的話:先專注於一個語言或一件事並把它做好。亞馬遜最初不是像現在那樣賣所有東西——他們當時只賣書,並成為在網路上買書最好用的地方。Instagram 一開始也不是現在這個龐大的社交帝國——它只是一個簡單的照片應用程式。但我有聽進去嗎?沒有!
醒悟時刻
上個月,我坐在那裡盯著我雜亂的 Obsidian 部落格文章資料夾,感覺很糟糕。我有三篇半成品文章——兩篇中文,一篇英文——都堆積著數位灰塵。沒有一篇能發布,因為我找不到時間完成它們對應的語言版本。它們就那樣躺在資料夾裡,像是在嘲笑我和我的雄心壯志。
你有沒有過那種突然意識到自己把生活搞得太複雜並且根本沒必要的時刻?明明簡單才是美。嗯,就是這種感覺。
我讓完美主義成為了實現理想的敵人。
我的部落格到底是做什麼用的?它不應該是什麼大咖或吸引一大堆閱讀者的網站。它主要的作用只是一個我記錄想法的地方,免得這些想法從我的大腦中消失(最近因為小孩常常發生)。公之於眾我才會把它整理得更好並且從中反思並學習。基本上它也是為那些想了解我更多的人準備的延伸名片。
當然,如果能有很多讀者也很酷,但說實話,那只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夠創造東西並將其發布出去。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一種語言的十篇文章遠遠好過兩種語言的五篇文章。
我調整過後的內容策略
經過大量的過度思考(這是我的專長,尤其是在晚上),以下是我的決定:
- 先專注中文。 專注於用一種語言發布內容。當我用中文寫出特別棒的東西,並且覺得翻譯它比看 Youtube 更有趣時,我就來寫個英文版。如果現實一點的話,可能每三個月一次吧。
- 慢慢來。 老實說,目前我不可能每週發布一篇。每月我比較能應付。如果我奇蹟般地做到兩週一篇,那就算我超標完成任務。
- 保持簡短精悍。 較短的文章更容易編輯、發布、並翻譯。反正我還沒有足夠的魅力和社會信任讓人聽我嘮叨,所以重點還是把要點說清楚,然後繼續做別的事。
我應該嘗試把這整個部落格的事情看作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它不需要一開始就很完美。這樣我才能專注在真正賺錢的事情上——開發 App,並仍然能夠享受沒有壓力的寫作樂趣。
自我表達的選擇障礙
那麼,這一切與自我表達有什麼關係呢?嗯,這有點好笑——通過嘗試在多種語言中完美地表達自己,我實際上反而因為感受到了壓力和阻力,而寫得更少了!
有時接受你的限制實際上會給你更多的自由,而不是更少。俗話說的好,欲速則不達——慢慢來,比較快。
也許會多國語言也不見得一定是好事。我能想到的其中一個缺點就是選擇障礙。就像我以前的大老闆祖克伯每天穿同樣的衣服,以避免在瑣事上浪費腦力。(可惜他現在不再這樣做了,但我正試圖自己養成這個習慣——也許改天再寫寫。)也許如果我只懂一種語言,所有這些煩人的阻力就會消失,讓我全身關注在一種語言上面。
話雖如此,我仍然喜歡會多國語言和探索不同文化的自己。即使它使我的部落格變得更加複雜,但它也為了我打開了一扇扇門。我可以無障礙的在 reddit 上找我有興趣的話題,也可以看我喜歡的日文 Youtuber,並且不用通過翻譯工具而是能夠了解它的原汁原味,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
反正寫那麼多的結論就是,我暫時不糾結於寫雙語文章了。這可能是我暫時發布的最後一篇雙語文章(除了有一些已經寫好的)。然後我要繼續隨性的產出一些中文文章。
我覺得這樣接受我自己的無能和缺陷——我有限的時間、精力和專注力——也是一種自我表達形式。
這就是我認清現實後做出的決定,並展示放棄我野心勃勃想成為的理想雙語 Blogger。世事無常,理想的方向隨時會變,唯一能確定的是,現在寫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踏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