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演算法決定我聽什麼
當所有人都在聽下一首新歌時,我決定關掉 Spotify,重新找回音樂的主導權
前幾天 Spotify 到期了。
我盯著那個續訂提醒,突然意識到一件事:我已經好幾個月沒有真正「享受」音樂了。每週一的 Discover Weekly,每週五的 Release Radar,就像例行公事一樣聽完,然後就忘了。
說真的,每次打開這些歌單都像在拉老虎機。那種不知道會不會發現什麼超好聽新單曲的期待感,特別上癮。但你知道嗎?一直一直一直聽新歌,我的大腦好累。我已經記不起上一首讓我想要循環播放的歌是什麼了。
更可怕的是,這些「為我量身打造」的歌單,聽起來越來越像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
當品味變成數據
最近大家都在聽 APT,對吧?打開任何音樂平台,它都在那裡。不是說這首歌不好,而是當所有人都在聽同一首歌時,音樂還算是個人品味嗎?
前陣子去咖啡廳,店裡的背景音樂讓我愣了一下。這不是我歌單裡的歌嗎?接著是第二首、第三首…等等,這整個歌單怎麼跟我的品味這麼像?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我自以為獨特的音樂品味,原來只是演算法餵給所有人的標準配方。
我們活在一個被演算法餵養的時代:
聽排行榜上的歌。看演算法推薦的影片。讀五星推薦的書。用五星評價的產品。連 Google 搜尋結果都是演算法決定的。
結果呢?我們的品味變得越來越一樣。就像機器人,只是頭部歌手聆聽數的一個零頭。諷刺的是,我們聽音樂的時間反而變成了別人賺錢的工具。Spotify 就是這樣分潤的,播放量決定一切,網際網路明明應該讓每個人都有平等發聲的機會,但實際上卻還是助長了更嚴重的「貧富差距」。
那些小眾但精彩的創作,我們再也遇不到了。除非它們哪天突然受到演算法的青睞,然後瞬間變得不小眾了。記得嗎?好多原本只有幾千人知道的歌,突然在 TikTok 爆紅,然後滿街都是。但那還是只是屬於少部分作品。接下來全民皆創作者的時代,99.99%被做出來的作品可能都沒有人聽。
前陣子我做了個小實驗,把 YouTube 的觀看歷史給關掉。令人意外的是,我竟然不知道要看什麼了。沒有了演算法的指引,我像個迷路的小孩。這太諷刺了,我們已經失去了主動選擇的能力。
專輯已死?
還記得以前聽音樂是什麼樣子嗎?
我還記得以前周杰倫的每張專輯,我都會聽了一遍又一遍。《范特西》、《八度空間》、《葉惠美》,每一首歌的前奏響起,我就知道接下來是什麼。班上同學都會唱裡面的歌,不只是主打,連那些沒拍 MV 的歌都朗朗上口。
那時候,聽完一張專輯是種儀式。那些 Intro、Interlude、Outro,都是音樂人精心設計的體驗。整張專輯就像一個完整的故事,有起承轉合,有情緒起伏。
現在呢?我們只聽單曲。跳過前奏,直接進副歌。沒耐心聽完三分鐘,更別說一整張專輯了。APT 這首歌才 2 分 49 秒,完全詮釋了現代人沒有耐心的快文化。
音樂人還在用心編排專輯嗎?也許吧。但在串流時代,誰在乎呢?反正大家只會把爆紅的那首加進歌單。
黑膠的誘惑(和理智的拉扯)
有那麼一瞬間,我想過要買黑膠唱片。
想像一下:精美的封面、厚重的手感、把唱針放上去的儀式感。感覺很酷,對吧?但冷靜下來想想,這不就是在炫耀品味嗎?說實話,以我的木耳,根本聽不出黑膠和數位音樂的差別。
更矛盾的是,我連紙本書都不買了,全部改用電子書。為什麼?因為實體只是載體,內容才是本質。CD 也一樣,不過是存取數位檔案的媒介。買一堆實體收藏,最後只是在家裡積灰塵,搬家時徒增麻煩。這些都是身外之物。
與其花錢買載體,不如把電腦弄成一個好好聽音樂的環境。
重新掌控
Spotify 到期那天,我沒有續訂。
我下載了 Swinsian(一個Mac專用的簡單音樂播放器),然後找出我人生最愛的十幾張專輯。沒有演算法,沒有推薦,就只是我和音樂。
第一次從頭到尾聽完 Mouse on the Keys 的《Anxious Object》。天啊,真好聽,我錯過了什麼?那些被我跳過的 instrumental,那些連接曲目之間的空白,每一首歌的銜接,原來都有意義。演算法一定不會推這整張專輯給我,而且跟其他新鮮的單曲擺在一起,我也一定靜不下心來去聽。
然後是 Spangle Call Lilli Line 那些更小眾的早期專輯。沒有串流平台會推薦這些,因為數據不夠「好看」。但對我來說,這些才是寶藏。
神奇的是,當我不再追著新歌跑,反而找回了音樂最初帶給我的感動。那種可以把一首歌聽到爛,聽到每個音符都刻在腦海裡的感覺。
找回選擇的能力
關掉演算法不是要回到石器時代。我還是會用串流服務(如萬惡的 YouTube)去發現新音樂。但不同的是,現在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我想重新變回可以靜下心來聽「專輯」的人。當大家都在聽下一首新歌時,我在重新聽 2007 年的日本後搖。這不是為了特立獨行,而是因為這是「我」想聽的。
品味不該是數據分析的結果。它應該是無數個主動選擇累積而成的,是你花時間探索、嘗試、甚至踩雷後留下的痕跡。
下次當演算法告訴你「你可能會喜歡」一本書、一個影片、一篇文章、一首歌時,問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是只是演算法想要的?
也許,是時候把選擇權拿回來了。別讓你聽音樂的每一分鐘,都變成別人賺錢的工具。
P.S. 如果你也想試試看,不用急著取消所有訂閱。可以從小地方開始:這週找一張你很久沒聽的專輯,從第一首聽到最後一首。不要跳過,不要看手機。就只是聽。
相信我,你會發現一些被遺忘的美好。或者,找出你高中時最愛的那張專輯,你可能還是能唱出裡面的每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