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幾句話概括整本書的核心思想
作者宣稱思考是所有痛苦的根源,但除了不斷重複這個觀點外,沒有提供任何實用的方法。
快速導覽
30秒結論
不推薦。對於「你的思緒不代表你」這個概念,有更多更好的書。如果你真的想了解這個主題,去讀正統的佛教書或認知行為治療的書,別浪費時間在這本。
3句話概括本書
- 思考(thinking)是所有痛苦的根源,不是外在事件造成痛苦
- 放下思考就能回到內在的平靜(聽起來很簡單對吧)
- 整本書就是不斷重複上面兩點,卻沒有教你怎麼做
我為什麼會讀這本書
這本書是我參加的線上讀書會選書。老實說一開始就不太想讀,光看封面就給我一種「心靈雞湯」的感覺。書很短,一個多小時就能讀完,為了收集領讀徽章我還是速戰速決把它啃完了。
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31種語言,在博客來的評價也高達5顆星,Amazon上有超過2萬個評價。顯然很多人喜歡,只是跟我不合而已。
這本書適合什麼樣的人
- 相信吸引力法則和New Age靈性概念的人
- 從來沒接觸過「你不是你的念頭」這個概念的入門者
- 喜歡簡單答案不想深入思考的人
- 對正統佛教或心理學沒興趣,只想要速成解方的人
快速讀後感
這本書讀起來就像New Age版的佛教——拿了幾個佛教故事(兩隻箭、空船),但下一章就跳到跟佛教完全無關的「宇宙意識」、「無條件的愛」。作者引用的Three Principles Psychology本身就飽受批判,卻被當成宇宙真理來宣揚。
最讓我受不了的是作者的語氣。他說白了就是個spiritual life coach,既不是得道高僧,也不是成功人士,最大的成就就是寫了這本暢銷但內容空洞的書。在書中他甚至說「我幾個月前突然領悟到…」然後馬上下結論「人類的經驗就是這樣運作的」。拜託,謙虛一點好嗎?
整本書就像不斷重複「你只要放下想法就好了」,但怎麼放下?作者說不清楚。這就像告訴憂鬱症患者「你只要開心一點就好了」一樣沒用。
核心思想和實用建議
1. 思緒(Thoughts)vs. 思考(Thinking)
書中唯一有點價值的區分:
- 思緒會自動出現,你無法控制
- 思考是主動延續這些念頭,不斷餵養它們能量
思考是主動與你腦中的念頭互動。你不需要與每個念頭互動,但當你這麼做時,那就是思考。 Thinking is actively engaging with the thoughts in your mind. You don’t have to engage with each thought in your mind, but when you do, that is thinking.
這個概念其實在認知行為治療(CBT)中早就有了,而且有具體的練習方法。但作者沒有提供任何練習,只是不斷重複這個觀點。
2. 兩隻箭的比喻
這是書中引用的佛教故事:
佛陀解釋:「在生活中,我們不能總是控制第一支箭。但第二支箭是我們的反應。第二支箭是可選的。」 The Buddha explained, “In life, we can’t always control the first arrow. However, the second arrow is our reaction to the first. The second arrow is optional.”
第一支箭是發生的事件,第二支箭是我們對事件的思考和反應。這個比喻很好,但在《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或其他佛教書籍中有更深入的探討。
3. 空船的故事
一個人划船時被另一艘船撞了,正要發怒時發現是空船。他領悟到:所有讓他生氣的人和情況都像空船一樣,沒有讓他生氣的力量,除非他自己選擇生氣。
這個故事出自莊子,不是佛教故事(作者又沒註明)。而且這個「領悟」過度簡化了人際關係的複雜性。
4. 所謂的Three Principles
作者提到的Universal Mind、Consciousness、Thought來自Sydney Banks的Three Principles Psychology,這個模型本身就缺乏科學基礎。作者把它當成宇宙真理,卻沒有任何論證或實證支持。
個人收穫和反思
1. 我更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書
經過這次經驗,我更確定自己喜歡:
- 有實用方法和具體練習的書
- 作者有料且謙虛的書
- 有科學根據或深厚哲學基礎的書
- 承認複雜性而非過度簡化的書
2. 玄學不等於智慧
書中充滿「Infinite Intelligence」、「Universal Mind」這些聽起來很厲害的詞,但背後沒有任何實質內容。真正的智慧來自於實踐和體驗,不是空洞的概念。
3. 讀書會選書的反思
不是每本讀書會推薦的書都值得讀。下次如果遇到跟自己明顯不合的書,我會選擇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閱讀上,而不是為了參與而勉強自己。人生太短,不要浪費在不值得的事物上。
4. 佛教概念的誤用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許多New Age作者喜歡挪用佛教概念,卻去除了其深度和脈絡。真正的佛教修行需要戒定慧、需要每日練習、需要社群支持。不是讀懂一個概念就能「開悟」。
行動清單
- 不要為了收集徽章而讀不適合的書
- 重新讀一遍Thich Nhat Hanh的《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來洗腦
- 下次選書前先看Goodreads的一星評價,通常最誠實
金句名言
我們的感受不是來自外在事件,而是來自我們對事件的思考。 Our feelings do not come from external events, but from our own thinking about the events.
這是書中唯一我認同的觀點,但這個概念在斯多葛哲學和認知行為治療中都有更好的闡述。
「如果我有無限的金錢、已經環遊世界、沒有恐懼、也不會得到任何認可,我會做什麼或創造什麼?」 “If I had infinite money, already traveled the world, had no fear, and didn’t receive any recognition for what I do, what would I do or what would I create?”
這個問題本身不錯,可以幫助思考內在動機。但諷刺的是,作者自己的答案似乎是「寫一本暢銷的心靈雞湯書」。
我的其它劃線和筆記
思考的根源是我們自己的想法。 The root cause of our suffering is our own thinking.
過度簡化。有些痛苦來自真實的創傷、疾病或不公。
從靈感而非思考創造的目標會感覺輕盈、充滿能量、令人振奮。 Goals and dreams created out of inspiration feel very light, energizing, uplifting, and expansive.
聽起來很美好,但現實是大部分成就都需要紀律和堅持,不是只靠靈感。
心靈像快轉的唱片,non-thinking就是把針拿起來。 The mind is like a record player playing at high speed, non-thinking is lifting the needle.
比喻不錯,但沒有教你怎麼「拿起針」。
也看看我的其他書評

被討厭的勇氣
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 / 嫌われる勇気
Ichiro Kishimi · 2013年出版
透過哲學家與年輕人的對話,深入淺出地介紹阿德勒心理學,教導如何透過課題分離與社會貢獻找到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隱性潛能
Hidden Potential
Adam Grant · 2023年出版
拖延症不是時間管理問題而是情緒管理問題,完美主義讓我們卡關,但從第一天就開始犯錯才是成長的關鍵。

精實學習
Lean Learning
Pat Flynn · 2025年出版
教你用「恰好需要」而非「以防萬一」的方式學習,強調立即行動而非無止境的資訊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