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還是想要你的按讚
謝謝你訂閱我的小電子報。如果用 IG 來比喻的話,電子報目前在我心中的定位比較像現實動態,而網站文章則是 IG 貼文。現實動態好像可以隨便發發不用太在意,貼文則要精心裝扮一下。不過這一期電子報我嘗試了跟之前不同的風格,稍微整理了一下(感覺都能直接寫成文章了!?),也嘗試用 Claude Code 寫了個 script 把 Markdown 檔直接轉成了電子報要用的 html 檔。效果如何歡迎提供反饋。以下是熱騰騰出爐的8月電子報。
刪除社群媒體三年後,我還是想要你的按讚
已經刪除社群媒體三年多了。
我以為自己已經超脫了,結果最近發生四件事,讓我發現⋯⋯我還是那個渴望認同的小孩。
第一件事:積分上癮症
最近加入了幾個有積分制度的小社群。
我瘋狂上線、瘋狂發文、瘋狂按讚。每次看到通知就暗自竊喜。「我很厲害,你應該要更關注我才對」的 ego 不斷冒出來。
然後我突然驚醒:等等,這不就是我當初刪除社群媒體的原因嗎?
這些按讚毫無意義。我明明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比如終於更新那個被我冷落一年多的 APP,或研究做 YouTube,甚至還不如娛樂娛樂玩個遊戲都好。
第二件事:辯論家本能
試著在某個平台發文,結果又開始跟人吵架了。
我明明沒有要吵架的意思,但大家意見不同又都忍不住想證明自己是對的。浪費了半天時間才想起:天啊,這太累了。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在這上面?這樣爭對錯有意義嗎?
第三件事:YouTube 恐懼症
我很想拍 YouTube。構思了無數個影片。寫了無數個腳本。
但我不敢按下發布鍵。
怕不夠好(現實永遠比不上幻想)。怕被酸(聚光燈效應作祟)。
然後我問自己:如果不用發在網路上,我還會害怕拍影片嗎?
答案是不會。
所以問題不是拍影片,是我還是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歸根究底,阻力不是技術或時間,是我的 ego。
第四件事:訂閱者暴增的快感
最近有個 6000 人追蹤的 IG 帳號分享了我的文章。
結果?電子報一夜暴增 20 個訂閱者。我連續兩天都很開心,走路都有風。
但冷靜下來後我想:那我幹嘛不自己去經營 IG?這樣不就能天天開心?
不對。這都不是我想追求的。
和尚夢與凡人心
我都可以半退休了(存款夠躺平10年以上),為什麼還要計較這麼多?
糾結誰對誰錯。糾結大眾眼光。糾結有沒有人看我寫的東西。
我應該要像個得道高僧一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 Stoicism 的說法:別人是否關注我、回覆我,這些都不是我能控制的。我能控制的只有——我有沒有盡力表達自己(有沒有做好 SEO 哈哈)、是否活得跟價值觀一致。
用佛教的說法:這是「我執」在作怪。執著於有個固定不變的「我」,執著於這個「我」的想法、感受、利益、名聲。但一切法無我,我的價值不需要靠外界肯定。這些情緒就像天上飄過的雲,會來,也會走,不需要去認同它。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超難。
看來我離覺醒還非常、非常遠,哈。
但至少我在反思。在練習。在慢慢進步。
本月更新
八月寫了兩篇憤世嫉俗的文章,反思我跟演算法和廣告的關係:
- 別再讓演算法決定我聽什麼 — 我為什麼討厭演算法
- 投票給一個沒有廣告的世界 — 我為什麼討厭廣告
剛好在重讀《焦慮世代》,很應景。
最近在看什麼
重讀兩本五星好書:
- 《Anxious Generation:失控的焦慮世代》 — 社群媒體如何毀掉一整代人
- 《Your Music and People》 — 我的偶像 Derek Sivers 談創作、行銷、與連結,超級符合獨立創作的精神
都是我心目中打五顆星的書。
新讀:
- 《Time Warrior》 —《人生四千個禮拜》作者推薦的書
- 《The Artist’s Way: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 中文名字翻譯的真爛,但作為晨間日記的鼻祖,真的名不虛傳
Time Warrior 這本有點像 life coach 在跟你灌雞湯,講一些時間管理的大道理。雖然作者的語氣太強勢,不是我平常喜歡讀的類型,但很多章節還是很有啟發的。
比如上面第三點「不用發在網路上其實根本沒那麼多阻力」的領悟,就是出自第 16 章〈Failure is the ultimate success〉。
Morning Pages 晨間日記則是我本來就有做但最近做的更頻繁的事情。作者推薦每天寫3頁,但我喜歡回顧我寫的東西所以就用在 Obsidian 裡寫25分鐘來代替了(剛好一個蕃茄鐘)。作者還有提到一個比較少人提到的工具,叫做The Artist’s Date(藝術家跟自己的約會),我覺得也是應該要實行看看的東西。
希望下個月能整理筆記,寫些書評丟到網站的書架裡。
也陪小孩看了各種迪士尼電影:
- Finding Nemo
- Toy Story 1-4
- Wish — 這部迪士尼100週年企劃的電影真是有夠難看,節奏和選曲都不行。
見證了迪士尼和 Pixar 走下坡路。果然還是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搞什麼政治正確結果兩邊都不討好。做一些評價兩極的作品出來也許反而比較好。
謝謝你的訂閱。
雖然我寫得很樂在其中(只要有新的反思,自言自語也很快樂),但有讀者還是更快樂的。
期待下個月繼續寄信給你。
Alex